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鉴藏

虎年的跃迁:

新时期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特质的思考 ■西 沐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当代,相对于其他经济类市场的发展来说,还尚是一个正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市场。面对与实物类经济市场的不同特质,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新时期究竟有哪一些新的特征表现。

  首先,虽然艺术品市场的核心仍是供需关系的矛盾与平衡,但供需更多地受非经济因素偏好的影响与支配,特别是艺术品市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很高,波动及随机性因素对供需关系、甚或是市场状态的影响较大。

  所以我们在研究与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与简化这一基本的前提,也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展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些个性化的特征,而不是以个性化的东西去掩盖市场所应有的共性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

  其次,艺术品市场中的消费与实体经济市场中的消费特性存有差异,除相应的投资特性外,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不同特性,从一个侧面彰显了艺术品市场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类市场对消费的不同理解与解读。

  这种不同可以看作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种重要特质与本色。可以说,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关消费需求的研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最为核心与敏感的部分,也是我们当下做得非常不够的部分。具体来说,中国艺术品的消费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精神劳动的独创性。艺术家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劳动,比起物质生产劳动,具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精神产品生产的阶段性。一般精神文化产品都具有精神内容和物质支撑两重性,这是艺术品生产过程的阶段性决定的。这两个阶段不同性质的劳动过程,使艺术品的精神消费由观念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亦即精神内容和物质形态的统一。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前一阶段的精神生产过程,因为决定艺术品本质的不是它的物质载体,而是它的思想内容、审美价值和艺术水准。三是价值与价格的不统一性。物质产品的价格是根据创造这一产品的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与价格相一致,这是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精神产品则不然,它不可能像物质产品那样精确地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与价格往往很难统一起来,因而艺术品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不仅如此,由于文化传统、艺术时尚、国民素质等种种原因,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还会出现背离甚至严重背离的情况。四是审美价值的永恒性。物质产品的价值是由它的使用价值所决定的,表现为物质形态;而精神消费品即使常常也表现为物化形式,但它之所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不是物化形式本身,而是通过物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性的东西,即它的审美价值。

  第三,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敏感性与脆弱性。

  说其敏感性,主要是由于其离实物经济形态较远,人们对其状况及规律的把控始终处于一种信心不足的状态,所以实物经济市场上扬,艺术品市场会表现出6~8个月的滞后期,而实物经济市场下跌,艺术品市场往往会应声而降,反映出较高的响应性来。并且艺术品市场的脆弱性更多地来自市场规模不大以及市场化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艺术品市场的这些表现,导致了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流弊,尤其是脆弱性的聚合与释放的难以预知性。当然,可控性在这时就会是一个更加难以把握的问题,这是由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所决定的。

  第四,中国艺术品审美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发现与挖掘所呈现出的巨大空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打开了通道,从而使艺术品市场成为最适宜投资的市场之一,并颇具想象与操作空间。

  关于艺术品市场投资过程中的唯一性、高成长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与运作上的稳健都已构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一个重要看点与支点。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一要看中国艺术品的属性,即价值构成的5个方面:即物理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市场价值。另外,还要具体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本属性,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产品,是一种极易被资本符号化的投资形式,关键是如何做好价值的认识、发掘与推广。

  第五,艺术品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主要指的是完美性及高端性资源的存世数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量上的泛指。

  在艺术品市场中,越是典范、越是经典就越容易得到追捧,艺术品市场的精神性消费决定了其高端市场的这一基本定位。越是追求完美的、高标准的,往往就是高端的,而高端的艺术品,又往往是稀缺性的。人们追逐完美的、稀缺性的、高端的艺术品,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一种最活跃的趣向力量。

  第六,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种面向文化的生态化的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以价值构建为主线的学术、创作、市场运营及其相应的环境是一个状态化的共生状态,其中,多样性及强调普适价值的整体性是这种状态存在的基本核心。所以,在进行中国艺术品投资及市场运作时,提高眼界并不断地学习与发现新的价值点与市场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个人偏好是一种艺术把玩的心态,如何在资本竞合中实现胜出,更多地还是靠认识,特别是对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生态化存在的认识与理解。

  第七,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以信心为基座的体系,金融风暴动摇了不少投资者的信心。

  当投资市场整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投资性的资金就会从艺术品市场中撤离。苏富比2008年秋拍的不佳表现,很快被认为是全球艺术品市场“转熊”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中国艺术品市场2009年秋拍的良好表现又往往被一些人士解读为牛市的来临。但也有专家认为,有珍藏价值的艺术品因为存世量有限,所以并不会因为一次金融危机就贬值,而只是让它的价格回归合理。但精神消费及来自社会的需求会不断地培养与壮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并在主动壮大与发展的过程中,使更多的关于信心建设的机制建立在一个理性的体系、甚或是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盲目的投机中消减应有的信心基础。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不断成长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信心建立的重要支撑点。

  第八,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规划与导向,但资本化导向的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会一步步成为艺术与市场价值对接的重要推手。

  例如中国传统书画是这个市场中典型的稀缺资源,所以通常高进高出。中国古代绘画不同于当代艺术,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而且经过历史的考验,优秀作品具备了美学与市场价值的一致性。资本的介入带来两点变化:一是参与拍卖的人数逐渐增多,不断有新人入市;二是现在的拍卖市场不同于以前,很多人通过艺术品拍卖进行金融投资。收藏不仅仅是出于投资和保值,更是一种社会认同过程,即在竞买过程中与艺术品一起成名,同时也满足了实现高端财富的配置功能,购买者更多看重的是品牌效应,以及对公司整体形象、综合效力的提升。

  第九,中国艺术品市场让我们正在面对着一个事实,如何完成从区域市场向世界中心市场的迈进与转型。

  在这个问题上,逆戈森规律的非物质经济原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其中最大的启示是在世界财富中心非物质化大转移中,我们要在反思经济学的创新机制中,走出发达国家为我们布下的承接产业递度转移与城市化的误区,选择一条非物质经济、文化创意经济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之路与全球生产方式演进中的产业升级之路。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国际化的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成为国家创新机器与全球竞争战略选择的一部分,国际竞争已由物质资源的占有转向文化领土与产权的扩张。二是产业化的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正无孔不入地在进行产业融合,从而推进由产业链到价值链的提升。三是资本化的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的对接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这既说明了艺术的价值又说明了资本的眼光。任何现代化的市场发展如果没有金融与资本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都在反复强调,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个强大而又体系完善的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支撑。


美术报 鉴藏 00040 虎年的跃迁: 2010-02-27 nw.D1000FFN_20100227_5-00040 2 2010年02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