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相伴五十载 丹青化育一世情
——“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研讨会综述
■武洪滨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共同主办的“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于2010年5月25日至6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两位已故画家的首次大型合展,“沉思墨境”纪念展全面展现了他们在各个时期的探索过程和风格转变,以及质朴率真和静谧博大的艺术风范。此次展品总计约230幅画作,系统展现了两位画家的艺术创作历程。“沉思墨境——卢沉、周思聪纪念展研讨会”同期召开,国内知名学者:邵大箴、郭怡孮、刘骁纯、殷双喜、陈履生、尙辉等;二位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学生:潘世勋、蒋采苹、韩国榛、田黎明、朱振庚、唐勇力、李洋、史国良、张培成、刘进安、王彦萍、胡明哲、胡立伟、李乃宙、姚鸣京、唐殿全、齐艳卿、钟捷等,以及卢沉、周思聪之子卢悦和众多社会仰慕者积极参与。研讨会由著名理论家邵大箴、画家唐勇力、李洋主持,与会者对二位先生进行了深切地缅怀并对二位先生的艺术成就与教育贡献予以中肯的总结与评价:
一、画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
郭怡孮认为,从卢沉、周思聪二位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画的传统美德、中国画写意的精神、笔墨的趣味和文化的高雅,他们从老先生那儿学到了真传,从他们自己来说也坚持了真理。二位先生有很多新的实践,他们注重传统、注重写实、注重中国画的意向,也吸收了西方的经验。在美术教育上,构成课的设立缘于卢沉先生的勇敢担当,其堪称开拓者。今天中国画能走到现在这样,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所作的贡献。所以,从时代的代表人物来看,应对二位先生的精神与所传承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认知,来肯定这两位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定位。他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美术的印记,对中国美术鞠躬尽瘁。
蒋采苹认为,所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在50年中国文艺的风风雨雨中,像卢沉、周思聪这一对“画痴”夫妻并不多见。他们二位一生坚持的是“生命美学”,无论他们的精神与实践都是值得我们怀念和提倡的。卢沉和周思聪的“痴”首先表现在他们的人性上,他们在人性上有共同点,就是单纯与率真,他们二位做人一贯是用真性情和真感情。卢沉、周思聪二位作为夫妻画家,既不是“夫唱妇随”,也不是“妇唱夫随”,而是互相欣赏各有千秋。可以说卢沉、周思聪两位都是因为“志凝”,所以才会“艺痴”,他们无论做人、做画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画家。
田黎明认为,卢先生和周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创作中所体现的就是“真诚”二字,他们的艺术,每一个画卷,包括每一个人物的造型、每一笔和表现的方法都渗透着两位先生的真诚。今天在重温二位先生作品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感人的情结,往事也历历在目。两位先生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这也是对老一辈如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先生的人格风范的传承。两位先生的人格风范、人格品质是这代人的骄傲,是这代人的典范和楷模。在两位身上呈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这种良知是社会的责任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感到作为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在这其中被透彻地显现出来,朴素的人格魅力被体现出来,他们通过平凡事、平凡人、平凡生活体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思考。比如说周老师画劳动者,他对劳动者的感觉已经把他对文化体验的深度放在劳动者的身上,通过对劳动者的热爱和深度思考,又反过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身体力行的体验,在两位先生身上真正地体现了“知行合一”。可以说,两位先生对后辈学生的影响巨大,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总之,两位先生的教学思想、创作思想和人格品质,都是我们需要下工夫去研究、学习、继承和弘扬的。
朱振庚在提及与两位老师的关系时用“良师、益友、知音”来表达。并深切缅怀了与两位恩师相知、相交、感人至深的往事,尤其在自己面对人生坎坷之时,这两位老师就像是精神支柱。他认为两位先生不但是杰出的艺术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好的老师体现了“影响”二字,卢沉与周思聪两位老师不仅教授如何画画,更在于影响人对绘画的执着,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当今难得的真挚。在两位老师身上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实在,他们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画画,而“实在”这两个字对现在的青年后学是太重要了。
唐勇力认为对二位老师缅怀要将人品和画品结合起来。二位先生作品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二位老师的作品抓住了艺术最本体的语言形式,从而意味无穷。周老师和卢老师对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方面的天赋令人难以企及,如将光影素描自由地转化成线性素描,从《人民和总理》之后又转换成《矿工图》,又转换成《荷花系列》,都体现了非常深厚的造型基础和功力与艺术领悟力,同时他们也把治学精神、对艺术的执着通过人格魅力传递给学生。
张培成说,能有幸成为卢沉老师的学生,可以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卢沉老师通过身体力行与言谈举止传递着对学生的真挚之情与崇高的师德。他们不仅人格高尚,在艺术上更是培养出众多优秀的画家,这完全和二位先生垂范与教导分不开的。卢沉与周思聪二位先生对艺术执着的探索精神,及通过身体力行与言谈举止传递出对学生的真挚情感,与他们的艺术成就将共同在美术史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与重要的意义。
刘进安说,尤其是在当下的环境下,对周老师和卢老师的创作进行总结与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二位先生确实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告诉后人应该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怎样做学问、怎样搞创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唐殿全认为卢、周二位先生的人品和他们画品的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真诚”。他们的人很真诚,他们的画也很真诚,卢老师对待艺术,还具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后辈一定要学习的。作为晚辈与学生,应该非常认真、非常虔诚以他们为榜样进行学习。
二、卢沉、周思聪艺术的学术价值与史学意义
邵大箴认为卢沉、周思聪在中国美术界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发挥的作用为大家所有目共睹。今天对卢沉、周思聪作品的总结展出,确实对我们了解与研究他们的艺术,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世界大有帮助。卢沉、周思聪的作品影响力之深刻,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郭怡孮认为,今天我们对卢沉、周思聪进行缅怀与研究,首先是要探讨他们对当代的意义,应该说这两位先生是当代美术界努力奋斗的典范,我们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回顾和总结是很有必要的。这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近百年来中国画受到西方冲击以后,在新旧文化变革之际,很好地继承了徐悲鸿、李可染、蒋兆和、吴作人等先生的业绩。今天二位先生作为一个时代的现象,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画传统的思考,对中国画教学的思考、对中国画变革的思考,现在来看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现在活着的人很好地研究。
刘骁纯在提及《矿工图》系列、《彝家女》系列和《荷》系列时谈到拥抱天地的胸怀与境界在当下的意义。他认为从徐悲鸿以来的入世情怀主要的着眼点是改造社会。但改造社会和拥抱天地的胸怀之间指向是不一样的,二位先生将怀抱天地的胸怀和关心社会的东西融在一块儿,渗透在画中,跟中国讲的气韵、意境、境界更高地结合起来了。所以在这样一种大变革中,卢沉和周思聪的探索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去认真思考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卢沉、周思聪在中国美术史上特殊的贡献是什么?当代艺术变革非常快,实际上就有一个不断开拓和深入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广度和深度的关系问题,卢先生的创作确实比周思聪多得多,而且确实在每一样里都可以选择不少的精品,是广度大于深度的艺术家,其画令人佩服;周思聪则是在现代的艺术变革中保持更为深刻的艺术深度,有一种精神照耀的感觉。此外,对卢先生的教学进行专门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对此,我们应该做些事情。
陈履生评论卢沉、周思聪老师作为这一代中国画家的代表,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画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是在美术史的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页。周思聪先生和卢沉先生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宝贵。比如,对于灾难的揭示,在二十世纪的创作中,尤其是自抗战以来的美术创作中都有很多艺术家倾尽心力去表现的重要题材。拿周思聪先生和丸木位里夫妇的《矿山图》与《原爆图》比较,《原爆图》更多受西方素描的影响,而周思聪的《矿工图》是在传统笔墨语言中寻求现代化表现。周思聪先生通过对于《矿工图》的创作,解决了“文革”后期水墨画在新中国以来新传统影响下的语言风格变化的问题。今天研究周思聪、卢沉,研究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之内给予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一个很重要的个案。当然,这个个案不仅仅是基于美术史的,也使我们重新反省了在中国画发展路途中历久弥新的意义。
尚辉认为,毫无疑问周思聪是二十世纪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最大的中国画画家,对他这样的定位是坚定不移的。他们所选择的题材在后“文革”时代和新世纪之后这样一个时代的转换点,形成了一个时代的共振。从《人民和总理》画面中所形成了凝重的气氛到后来《矿工图》的人文关怀,均体现出了一种对民族的反思,以及对历史发掘中所形成的民族的集体的悲剧意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悲剧意识,才给我们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时代增加了文化的涵养,才使我们今天能够如此深入。周思聪有许多作品,尤其是《人民和总理》、《矿工图》等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难以超越的。周思聪先生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从七十年代以后的一些作品中逐渐释放出来,放大出来、强化出来。并通过情感对技巧的创造,将两者关系处理得很好。卢沉在六十年代画《机车大夫》的时候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对现实题材的表达具有历史的深刻性,在艺术语言上有自己独到的创造和贡献。今天我们应从两位先生所达到的高度中审视当代中国画、人文画发展的路径问题,以及笔墨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李洋从卢沉老师所说“前人的创造成为我们今天的传统,我们今天的创造也会成为后人的传统”角度阐释,认为现在卢老师、周老师的作品与艺术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的传统了,尤其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人物画专业的教学中,早已经成为我们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从中央美院人物画教学的脉络来讲,卢沉老师是衔接了徐悲鸿、蒋兆和这一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桥梁。他认为,卢老师和周老师这块的传统一定要推进下去,要作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姚鸣京认为,到今天大家仍然把《矿工图》看做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后来的《彝女系列》,包括画的人体,到最后的荷花系列,越来越进入艺术造诣的最高境地。正因为涵盖了中西,包括构成的手法、用纸、用墨等也使得画面多了笔墨的灵魂,以及艺术家情感与心性的东西,所以大家都认可了它。
钟捷认为卢沉先生和周思聪二位先生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是真正实现了“我用我法”,同时又树立了新的艺术秩序,在不牺牲传统笔墨优点的同时,也借鉴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因素,使他们二位共同树立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自己从事艺术工作的真挚态度,对艺术的理解和他们最为宝贵的东西会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卢先生有崇高的责任感,他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当时的普通百姓得以永生。就如同倪云林、石涛的艺术之于他们那个年代一般,卢先生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或者说艺术的造型历史上具有杰出的创造力与贡献,他恢复了唐宋以来最优秀的传统,直接面向生活。
美籍画家张广利:看了两位老师的画展给我们一个启示,中国画,更应该立足于我们民族根本的东西,像卢沉老师、周思聪老师这样的作品与风范,是我们以后中国画发展的根本。只有培养大家正确的审美意识,把中国自己的东西提炼上升以后,中国的艺术真的就站起来了。
中央美院岳洁琼老师认为,周老师的作品,特别是后来的《墨荷》,已达到“其中有真意,欲变已忘言”的境界。感觉就像眼泪浸润画面,她对孩子的爱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广西画家陈建国认为中国画发展到今天,这两位老师的贡献很大。他们的画之所以很感人,是因为二位先生在对中央美院的写生传统的传承同时将真挚的感情灌注创作之中,《人民和总理》、《矿工图》、《荷》系列等都在情感与技法上达到了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三、卢沉、周思聪对我国二十世纪美术教育的贡献
郭怡孮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第一代是他的师长,第二代是他的团队,第三代是他的学生。对待事业、对待老师、对待传统、对待学生,卢沉和周思聪有一种真挚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卢沉和周思聪先生的学生,以及他们的承接者正是受到这两位先生的感召和恩惠,直接接续了他们的成果,美术才有今天,才有发展。他们对中国美术教育可谓鞠躬尽瘁。
田黎明认为,对卢先生的教学思想要认真下工夫研究和梳理,这也是我们后学的一份担当和责任。在二位先生的学生这一代身上,比如说李洋、史国良等人,已经开始注重从自己的研究生培养上对先生的学术与思想进行传承,如在他们的专业创作、学术论文中已经开始设两位先生的研究课题。这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的学习、论文的写作过程以及与接受过两位先生教诲的学生和老师的接触,去聆听与寻找到二位先生的学术思想与人文品格,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韩国榛说,卢沉和周思聪先生除了作品令人过目难忘,另外他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作品,那就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他们的学生。卢沉先生不仅在中国画系是学科带头人,在中国画坛上同样也是学科带头人。卢沉先生在教学上的想法,以及他和周思聪先生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的艺术思考是有直接联系的,实际上在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画坛还是在步履蹒跚的状态,为了表达他们非同一般人的审美深度,他们勇于在表现语言、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索,而且非常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并在教学中进一步深化。为此,卢沉先生在教学中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除大量阅读古今史料,而且学英语从来没有停止过。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角度上来统观人类历史与文化和构建他对新的中国画的现当代发展思路,并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探索、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他对专业教学中的形式教学的强调甚至被扣上了资本主义自由化的帽子,直到现在的中国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形式方面的教学仍旧是缺憾,但卢沉先生已经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今天,卢沉和周思聪的许多学生都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继承和发扬卢沉和周思聪先生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们留给我们的东西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来探讨。
王彦萍认为,周先生更加专注于创作上,显得更加敏感与灵性,跟周先生相比,卢先生更重于教学和比较理性方面的探索,在技法性和教学法方面更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卢先生是一个拓荒人,20年前他在教学改革上提出“构成”这一重要的概念,20年后国画在这个技巧上的完善,跟卢先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么重要的提法在美术史上一定是有一笔的。
胡立伟说,卢老师和周老师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画家,同学们从老师的艺术造诣和老师的做人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今天达到目前的这种水平与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同时,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批学生、画家,如卢老师的人物写生,周老师的荷花系列和大凉山系列,都是在用他们的心作画,所以作品是如此地打动人。作为卢先生和周先生的学生,应在有生之年努力地去探索,努力地去沿着卢老师的脚步走下去,来报答师恩。
李乃宙在回忆历历在目的往事时提到,卢沉先生和周思聪先生画的品格和他们的笔墨技法与艺术境界,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无私地培养出学生,自己却受了很多很多的累与苦,甚至损失很多,一个好的教师不光是教技法,更高的是他的影响力,二位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他们过早地离去了,但是他们的画品精神、他们的艺术成就还是时刻在影响着我们。作为后来人,一定要把先生的遗志传承和继承下去,多出作品。
胡明哲认为,二位先生的作品让人看到返璞归真、平淡是真,至真至诚,相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虚伪、混杂来说,显得弥足珍贵。回想起两位老师的教导和为人,确实令人感动。两位老师,不但是优秀的艺术家,还是优秀的教育家。因为,第一,他们给予学生一些核心的东西,教给他们最本质的东西。第二,给予了学生自由的选择,找到自我。
齐艳卿觉得卢老师的“水墨构成”相当于中国画领域里的模式,实际上带有很多哲学思考,是通过一个模式来揭示画理的。他把很多揭示这个道理的不同门类和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共性揭示出来,从而为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设计了一个直观的模型。今天看来,卢老师建立的模式是为以后从事美术事业,和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设立的模式,而水墨构成课对中国美术教育、中国画的发展、中国文化的推崇来说,势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益处。
姚鸣京谈到,二位先生的作品无论何时看都是相当震撼,它不会因为时间的跨越而减弱,堪称是里程碑式的。卢先生和周先生的艺术思想已深入到后学们的灵魂,使我们创造出很多先生希望我们做到的东西。今天构成的概念比比皆是,深入人心,艺术不再是单一的笔墨的手法或者传统的方法,而是逐渐多元化或者风格化,这也印证了卢先生在美术教育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综之,研讨会对卢沉、周思聪二位先生在20世纪晚期的中国画坛上的地位与贡献做了客观与中肯的评价。的确,卢沉和周思聪夫妇作为杰出的人物画大家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继承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勇于开辟新境;同时以谦抑恬淡、鄙薄名利的人格力量为同道所敬重,许多重要的中国画家都曾经得到他们的帮助和引导。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二位先生的音容宛在,他们为中国美术事业呕心沥血的贡献势必在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