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5版:评论

古代书论家反复讨论的 变化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未苍

  首先,书体之变。唐人张怀瓘《六体书论》论及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诸体,正在于古贤不断地创变,出现面貌不同的书体。

  其次,笔法之变。古代书论中论及笔法之变让人眼花缭乱。从最基本的篆书与隶书笔法到后来建立了十分复杂的笔法系统,即以方圆为中心不断地进行推广的笔法体系。用笔运动方式经历了从平动到绞转再到提按的变化。从托名蔡邕的《九势》到后来的"永字八法"无不讲笔法之变。

  第三是结构之变。古人对结体之变化论之甚为精当。如传王羲之《书论》云:“为一字,数体具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强调作一字与数字都应寻求变化。

  第四是墨色之变。当字书之于纸时,墨色浓淡干枯的变化成为书家关注的焦点,在书写实践中,书家们发现墨色的不同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也可表达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孙过庭《书谱》云:“带燥方润,籽浓遂枯。”用墨忌枯燥,枯燥不润泽,字无精神。用墨贵润重浓,但一味浓润,则墨色缺少变化,故又贵于浓淡枯润相兼之妙。姜夔《续书谱》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深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作楷书时,要掌握好墨色,不可太多,亦不可太少,丰润则易于晕化,枯燥则无神采。明人解缙《春雨杂述》云:“且其遗迹偶然之作,枯燥重湿,浓淡相间,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总之,墨韵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变化,墨色的变化构成通变观的核心内容。

  其五是章法之变。古代书论中关于章法的论述俯拾皆是,其核心在于章法的变化。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地,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好的章法应是字间、行间,须承上启下,左右映带,气脉相通,精神贯注。然局部则有大小、偃仰、平直、振动,有开合、伸缩、疏密、长短、广狭、奇正等变化。孙过庭《书谱》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匾之准。”一幅字中点画结字贵有变化,但必有一种统一和谐的笔调和风格。

  其六,风格之变。风格之变主要表现在个体风格变化、群体风格变化、地域风格变化、时代风格变化。论个体风格的不同,释亚栖《论书》云:“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古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个体风格的形成正在于对传统的继承而不断创变。史称“颜筋柳骨”,是就颜真卿、柳公权二人书法风格而言。譬如宋四家开启“尚意”书风,扬州八怪崇尚“丑怪”,但无论是宋四家,还是扬州八怪,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这便是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今天重温古人所确立的通变观,对于当代书法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挖掘其中的价值,是本文的要旨所在。当代书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期是无法得到解决。

  书法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传统,这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不竭源泉,需要我们不断地激活,阐发、丰富与发展。那么通变观在当下书坛,它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价值,一是实践价值。

  先说通变观的理论价值。古代书论中通变观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是受先哲或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影响,二是对历代或同时代书法实践的高度总结。因而,通变观的基本思想内涵是不会因时空的改变而失去其意义,即便是今天,书法艺术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仍然离不开通变观的引领。尽管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与古人有了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汲取其中最合理的精神,对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加以更新改造,这本身符合通变观精神要点。

  对于当代书法创作而言,通变观的实践价值更为重要。当代书法创作出现两种怪异现象:一是一味摹古,一是一味求奇。前者则食古不化,唯古是尊,学王则亦步亦趋,学颜则几可乱真,以为这便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殊不知这是不谙变化之道的一种极端表现,是乡愿的行为。后者美其名曰不计工拙,实则连最基本技巧都不具备,鼓努为力,忸怩作态,争奇斗怪,眩人耳目,以为这就是个性的高扬,这亦为不谙变化之道的极端之徒,是狂狷的恶作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缺少对传统书法发展脉络与流变的了解,更缺少对古代书写观念,尤其是通变的认识与领会。故而简单地认为古代书法观念在当代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价值了。恰恰相反,非但没有过时,我们要想书法能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坚持通变观,弘扬通变观,丰富它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通变观”作了较为全面而充分的讨论,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这一传统古老的书法观念一新的视野,这也为当下的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探究方式,其意义与价值是不述而喻的。

  “通变观”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需要我们共同进一步去挖掘,阐扬和实践,以期发扬光大。


美术报 评论 00035 古代书论家反复讨论的 变化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010-09-04 nw.D1000FFN_20100904_3-00035 2 2010年09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