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阅读

师缘是梦想连接希望的纽带

  1972年3月初,绍兴县成立“上旺创作组”,我是其中一员。同月24日,省征文办召开会议,明确《上旺组画》(上旺是绍兴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由美院六位老师为主体、绍兴作者参加的集体创作。这天,方老师和卢坤峰、姚耕云、郑圣天、纪乃进五位老师来了,李震坚老师因事还未到。我跑到方老师面前,三四年过去了,方老师居然还记得那次的见面:“你是陈秋田吧,好,我们一起画吧,你们有生活。”“方老师,我还没碰过宣纸呢。”这是我和老师近距离接触的真正开始。

  第一天起,我们就被安排在美院招待所住下,梦想里的美院生活竟以这样独特的面貌出现了。第二天,方老师和另外几位老师即投入工作,他们商量构图,又开始动手画素描稿子,老师们一边画,一边乐呵呵地说:“好久不画了,手也生了。”“想不到我们还能聚在一起画画!”“有画可画,有人说我们是在吃鸡肉。”看着方老师徒手在画纸上把一个一个人物形象、动作正确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时,老师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进一步高大起来。

  3月28日,《上旺组画》开始上墨稿,我屏住呼吸看着方老师第一笔从一个侧面青年的鼻子画下去,很快,这个青年头部的转折、凹凸、透视感、立体效果都在老师的笔下神奇地出现了。老师在《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一书中写道:“线描产生的地方,一方面是物体的外轮廓,再一方面是外轮廓以内的表面凹凸处,或转折处。譬如我们要画一个半侧的头像,脸颊和脑袋的外缘就是外轮廓用线的地方,而鼻、眼、口、耳就是各局部的凹凸所用线的地方。”“为什么线描也能画出立体感呢?原因就在于用线描同样也可以画出物体的透视感。没有透视效果,就没有立体效果。画不出物体的正确透视,就显不出物体的正确立体感……”当方老师一口气把那个侧面青年的肩、手、背整个侧面动作用线画下来的时候,围观的美院老师和学生无不惊叹方老师不愧是造型结构的高手。老师在《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一书里,还讲了“目无全牛”的故事。老师对人物解剖结构的熟悉和掌握,犹如庖丁解牛。无形中,怎样画中国水墨人物画,老师给我上了第一课。从这时起,我更对水墨人物画的学习产牛了浓厚的兴趣,我学习水墨人物画的绘画生涯开始了。

  稍停,老师审视着他笔下的青年形象,一边动手磨起墨来。我就在老师身边,接过了老师手中的墨块。没想到这一很自然的举动,竟演绎出以后许多精彩的传说。终于有一个版本传到了足不出户的父亲耳里。“听说你在为‘反动学术权威’磨墨铺纸,真有这事?”父亲的担心、害怕不无道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似是而非的“窝里斗”,无中生有的事情比比皆是。当父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以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过去学艺,三年徒弟,四年半作。在方老师身边,帮着磨墨铺纸倒是个学习的好机会。”父亲赞许地说。

  在《上旺组画》创作期间的4月23日这一天,老师来美院招待所找到我:“秋田,能陪我去一趟绍兴吗?我想去收集‘师徒’的素材(这幅画,老师后来改名为‘传艺’)。”我一听,真是喜出望外,太好了!这是上天把老师送上门来了,天助我也。随即陪老师乘火车来到了绍兴,住到了我家里。那时我的家属还在郊区教书,我把稍大的外间让给了老师,就一张床,一张桌子。这张床和桌子还是向县机关里借来的。老师很满意,我想不到老师对生活的要求是如此的简单。当晚,我们的吃饭,搭伙在隔壁机床厂里,那时还要用粮票,我们一边吃,一边拉起了家常。

  第二天,我陪老师去了当时绍兴十分兴旺的农机厂、农修厂收集工人师傅的形象素材,并在那里和工人师傅研究修理手扶拖拉机的核心部件和修理过程中应有的动态。4月27日,又陪老师去了我教过书的陶堰公社,在那里,我陪老师赤脚下田,和那里的拖拉机手聊天交朋友。老师在短短的几天里,画了大量的速写和动态,又从不同角度画下了拖拉机的复杂构造。在陪同老师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才知道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门多么复杂和艰辛的劳动,才懂得写实人物画的创作本身就是“粒粒皆辛苦”的过程。

  回到杭州已是4月28日了,老师邀我晚上到他那里去坐坐。这是我期盼已久的事情。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的情景,小洋楼上到二层,右转是一条不长的过道,再右转是一个小弯,绕过这个小弯,就是老师的家了。我终于踏进了老师的家门。想不到老师住的房子、画画的地方竟然不到十平方米。小屋顶头是一张小画桌,画桌右角上放着小小一幅印刷品,那是画家“卢沉”的《机车大夫》。右边靠墙则是—张不大的床。就在这样简单生活和简陋创作的环境中,却诞生了中国美术史上永远不会磨灭的中国水墨人物画杰作。我坐在老师旁边,听他说:“以前每天见你把画室打扫得千干净净,开始认为只是勤快,后来才发现你是真心想学画。这次去了绍兴,又知道你生活的艰难。我想帮你订个学习计划,怎么样?”想不到平静的外表下,老师如此细腻、关切。他说:“画中国人物画要研究结构,掌握结构,作为你的年龄是迟了些,但必须学,可以学伯里曼的。慢慢地熟悉它、掌握它。二是要学点素描,时不待人,现在石膏像难找,又不能公开学,先找点照片临,不能等。中国人物画又十分讲究笔墨,你还要学习书法。学习书法这个过程会很缓慢,但不管有多难,你得—点点去克服。”

  随后,老师把他在这次创作过程中留下来的四幅《上旺组画》稿本递到我手里——“送你作资料。”老师说。我双手接过老师的画稿,眼睛一下子潮湿了。我想,老师从内心里真正把我当成了他的“院外学生”了。那一刻起,四幅稿本成了我终生的宝贝。当不敢奢望的幸运,突然降临头上时,喜悦中夹杂着更多的是担心。我30岁了。还来得及吗?老师帮我制定的学习计划能完成吗?不能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事在人为,该像老师说过的那样,不论有多难,不论这个过程有多缓慢,都得—点点去克服,不能等。何况学画中国人物画,在老师身边看得多了,已成了我想追求的目标。

  5月7日下午,美院同意绍兴地区复制《上旺组画》的要求。我担当了这个复制的任务,第—次用上了大张宣纸。那时我的白血球、血小板已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每天夜里,我在老师的原稿上拷贝,一遍又一遍。直到5月14日早上,我才从众多的临摹稿里挑出八幅挂在画室的墙上,迎接方老师的到来。老师—早来了,“你临的?”方老师问。“我临的。”我忐忑不安。“临得很好啊!”方老师拉来坤峰老师一起看。坤峰老师也鼓励我,说临得不错。方老师随即挑出四幅,为我加工润色。我仔细地盯着老师的用笔,看他在这里拉一拉线,在那里加一加墨,又在什么地方润一润色,这是老师第一次批改我的临摹作业,老师的亲授,正是我多年的梦想。坤峰老师在旁认真地说:“秋田成了方老师的研究生了。”方老师也认真回应道:“其实研究生,也不可能有这样多的时间和我在一起”。

  (摘自《大师方增先——师门承教话老师》陈秋田编著)


美术报 阅读 00028 师缘是梦想连接希望的纽带 2010-09-04 nw.D1000FFN_20100904_3-00028 2 2010年09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