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好戏
■唐晓林
今年3、4月间,一个名为“世界剧院”的电子艺术展览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作品只有两件,一件是已经制作了数年,形式相对稳定成熟但仍在不断修改完善的旧作品,一件是今年根据展厅现场为这次展览新创作的作品,题为《电——影》。艺术家来自挪威,名叫“世界剧院”艺术小组,他们中有录像艺术家、电脑动画师、作曲家、画家、电焊工、音响工作师、表演艺术家等等。他们的工作方式非常像一个戏剧小组,大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考,各自表达出自己的点子和看法,共同商讨出一个大致的概念、一个大致的思路,再细化到不同的实践步骤,每一个步骤希望达到哪些效果,然后分工合作,各自进入自己专长的那个部分,同时与集体不断商讨、不断协调、不断达成合作,逐渐趋近于单个人的想法与整个小组的共同意愿的结合。他们的作品永远没有终结,总是根据展览的现场,根据艺术家的思考状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修改,因此每次展览总能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艺术家们之间互相争执又互相合作,互相抵触也互相激发,不断地更新他们的创造性,也给观众呈现出一台台声光影共同演绎的饶有意味的好戏。此次展览期间,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执行策展人高士明专程来到广东美术馆展览现场观看作品,并同艺术家进行交流。“世界剧院”艺术小组的思考方式、创作方式和展览方式正与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巡回排演”的主题和思路相契合,双方相谈甚欢,一拍即合。于是,“世界剧院”艺术小组便被邀请为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他们将对这次在广东美术馆“排演”的新作品雏形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改进,于10月份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双年展中重新上演。
就在轰轰烈烈的2010上海世博会即将落幕的时候,两年一届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如约拉开帷幕,上演的不是所谓的一套完整的戏码,而是如策展主题所说的,是一场“巡回”的“排演”。之所以说是“巡回”,是因为整个上海双年展的项目不仅包括2010年10月23日到2011年1月的大展,而且包括诸多的流动性论坛、讲座、表演,从上海出发,历经亚洲、欧洲、美洲的多个地区,又再次回到上海。之所以说是“排演”,如策展人高士明所说,双年展要做的,是以“排演”作为策略,邀请艺术界的不同参与者: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博物馆长以及形形色色的受众们一起来到双年展这个排练场中进行排演,从而思考艺术实验和艺术体制之间、个体创造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此次展览项目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多个重要的艺术机构合作,邀请到学界、艺术界8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各站点的讨论,共同寻找思考的节点,搭建演练的实验剧场,不断地演练,在不同的现场、排演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可能性,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性。因此,本届上海双年展不仅是要呈现一个最终的展览效果,不是像某些大型展览一样重复上演定式的、老套的戏码,而是切入到演练的过程当中,与艺术家一同进行开放的实验,呈现艺术思考、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方式方法,探寻艺术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在这里,策展人与艺术家并不是如以往人们常说的主动与被动、策划与抗争、设置与逃离的对立关系,而是站在一起,共同构造成了一个知识共同体,并肩前行,一同回到艺术创作的原点,一同展开头脑风暴般的思考和演练,力图打破大展制度、艺术体制给艺术创作笼罩的意底牢结(ideology),抛弃加工生产“社会订件”式的所谓艺术品的创作方式。
据悉,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大戏将分为五幕上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与“长征计划”合作,2010年6月起上演,议题为“从生产到排演”。第二幕:指路明灯,与PERFORMA: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合作,2010年11月于纽约上演。第三幕:巡回排演——主体展,于2010年10月23日至2011年1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第四幕:待租赁艺术家,与著名国际策展组合WHW小组合作,借助他们虚构的人物形象葛诺特·法伯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排演。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将于2010年10月底至2011年1月展开。“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将从双年展开展后进行,每两周邀请一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对话,同时编辑出版“印度当代社会思想系列读本”(8册55万字)。另外还有,幕间:致中国“现场艺术”十年,以文献展的形式对“中国现场艺术”的历史进行深入的学术梳理,并同时以一场与历史和现场观众互动的开放研讨构造起一个表演性的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另两位策展人范迪安和李磊,一位是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一位是上海美术馆的执行馆长,两位在中国官方艺术界身居重要位置的权力人物如何挑选艺术家,三位策展人之间的观念如何冲突与融合,估计也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一幕。
走,一起去看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好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