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园”盛景
创浙江美术馆开馆以来个展参观人数之最
本报杭州讯 通讯员 金晓依 记者 王凯 10月15日下午,浙江美术馆里一片葵的气象。馆外,几十把色彩绚丽的巨型葵伞朝着太阳的方向,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葵阵,馆内更是葵色斑斑,葵影重重,这里正在举办“致葵园·许江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主持。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晓光,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金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外交部部长助理吴海龙,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陆军,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秘书长、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长徐沪滨等来自政府官员、军队领导及外国领事。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中国美协副主席施大畏、许钦松,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和来自浙江省的领导: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军区政委林恺俊,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浙江省委原副书记梁平波,浙江省委原常委夏仲烈,浙江省宣传部原部长杨彬,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毛昭晰,浙江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王平安,浙江省人大办公厅主任李理,浙江省人大教科卫委员会主任童芍素,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浙江日报社社长高海浩,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郭献文,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吴天行,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吕建楚,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还有法国驻沪总领事馆文化领事马伊容,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和教育领事李雅娟,以及来自浙江省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的嘉宾。中国美术学院领导钱晓芳、高法根、宋建明、傅肃琴、胡钟华、王赞、孟云生及美院老领导肖峰、王邦铎、徐嘉木、赵宗藻、宋忠元、白仁海等携美院师生参加了开幕式。许江院长的母亲江泽南老师也出席了仪式。
许江教授还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了280×540cm的油画代表作品《葵阵》。
该展是许江第一次在浙江举办的个展,展览中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200余件作品,是许江继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个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综合性展览。
作为一名学者型画家,许江的绘画充满了哲思和深情。他用饱含深情的画笔,描绘了心中的葵园。在许江眼里,“阳光赋予了葵的丰硕,丰硕却成了一种重负,成为一种责任”。正是这种丰硕,成就了许江对家园、对艺术、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成就了许江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思想是许江作品深沉厚重的基石。他将思想的色彩凝成一抹抹的青绿赭红,涂抹塑造着葵身,他借葵锻造着自己,用无数的思考,无数的笔墨,锻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
这种独特的品格以一幅幅作品的呈现感染了众多参展嘉宾。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吴天行认为,“许江的作品气势博大、恢宏、情感激烈、思想深遂、精神意旨高远,透着生命的浑厚与境界,有一种崇高的品格。”
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感慨于许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性关怀以及他对于人类历史演进的深思。他说,“许江的行为具有典型性,他的担当和民族责任感令我感动。”
曾经举办过许江“远望”展览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则惊异于许江这个展览众多新创作精品的呈现,他称许江的展览为一部视觉的命运交响曲,“许江常常让人感到,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的身影贴近大地和原野,驻守在他的艺术家园。”他感叹,“在葵的生命意志中鲜明地反映许江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感怀,折射出他的深度思考与生命体验,可以把‘致葵园’视为一件整体的作品。”
许江的同学、中国美院油画系教授焦小健则用名言“一切皆在精神中”来评价许江这些年的艺术创作。他认为许江“一直不停地在两个不同空间:校园现实空间和画布葵园的虚拟空间里互换行走。校园是他现实场所里的葵园,而画布则是他虚拟中的校园。因为无论校园还是葵园其实都是许江意识里的‘家园’”。
中国美院油画系教师常青比较了个展中许江的绘画和之前一些老院长林风眠、潘天寿等人作品的差异,他认为“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文化相融同时又有相对抗的现实”是让许江作品显得尤为悲凉苍凉老迈的原因之一。他更感慨地说,“许江的葵园是我们大家的葵园,他让我知道成功来得如此艰辛和沉重,而非仅仅是画画那么一个简单的事情。”
参加画展的许多观众对于展览作品也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和评价。浙江大学年过70的杜教授以任教50年的长者和艺术家的身份角度,十分赞赏许江对于同样题材——葵,以不同处理方式表现,深感印象强烈深刻,称赞其难得:“表现得很有力度,很有韵律,很有生命力!特别是在距画两三米处,最具冲击力!”
值得一提的是,“致葵园”作为“国美之路”系列展览的首展,展示的不仅是画家个人的艺术心路,更彰显出一位当代艺术家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如何承接这条“国美之路”的历史文脉,也重在探寻中国美术学院近百年的薪火传承,并以美院为个案解读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展览中的对话,不仅是与葵的对话,与画家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时代的对话,与中国美院最重要的学术精神包括创造的使命精神、会通精神及诗性精神的对话,与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和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思想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