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情·感恩心
——读严克勤其人其画
□吴扬
水墨情·感恩心——读严克勤其人其画
□吴扬
水墨情·感恩心——读严克勤其人其画
1,铺下稿纸拿起笔,我首先想到的是,严克勤属于哪一类型的画家?已经忙天忙地了,为何还能痴情于绘画?“探颐妙门,精穷奥业”容易吗?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与儒释道息息相通,与大自然亲和,笔耕丹青,绝非易事。
5年前,在北京一场大型美展开幕式上,严克勤作为嘉宾应邀致词。他身材修长,举止优雅,不拿讲稿,神定气闲,声振屋瓦般侃侃而谈,台下的我深为他的才华所折服。结识之后才发现,即便场合不大人不多时,他发言依旧是声若洪钟,或问其故,答曰:“早在读大学期间受老师周容泉影响,周老师授课激情迸发,扣人心弦,课堂鸦雀无声,我且听且记,唯恐遗漏一字半句,有时老师用我的笔记稍加整理后便是一篇非常美的论文。”
在校求学时为他授业的诸位老师,现在看都是很棒的大学者、大学问家。上中学时,他有缘结识了无锡画家吴永康、尹光华等,又在北京上中国画研究院高级研修班求教于龙瑞、詹庚西等老师,耳濡目染,收益不浅。因此他习画的起点颇高,路子正,运笔通达,驭墨神化,所谓取法乎上者也。至于画论画理,更需苦心研读,严克勤息心屏念地研习过蒲华、倪瓒、王蒙、吴昌硕与黄宾虹。他酷爱石涛、朱耷,研究来研究去发现他们是从董其昌那儿学来。他们学董而不似董,别开生面,再辟蹊径,所以是大师。但师法传统又不拘于传统,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又谈何容易。交谈中,严克勤详尽阐述了他对张璪的理解,足见其学画习画是发自本心,辅之学养,悟性极高,辨析道脉又一丝不苟。所以,他的画才能情致挥洒,笔墨飞扬,阳刚奋进中又保持着浑然拙朴,颇有八大山人的影子,而变通运转,妙处天成,又似见黄宾虹之化机。花鸟画上,他也更多地、更习惯于接受老缶的手段,画得老辣、劲拔、苍厚,一派名士气象。
2,严克勤画山水,画花鸟,而以花鸟为主,风格侧重于大写意。有位朋友送他的画集给我看,要我谈谈观后感,我讲了以下几条:其一,严画大气,运笔果敢,使墨老辣,经营画面松放自如,显示出颇高的画格。其二,画由心生,开阔敞亮,情绪饱满,有感而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即笔墨魅力。其三,见识高,路子正。坚持传统技法的手段,运笔用墨自信从容。其四,他的画追求闲适、清雅、灵动,有对江南水乡自然景观本能的眷恋,也有对北方名山大川的眺望,两相交融汇于笔端,便出现飘逸而浑厚的气象。其五,文人气息浓,画品格调高,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简静凝炼,高亢有力,显示出颇高的笔墨修养与自在。
3,最为难得是气息。严克勤的画清旷雅致,信笔抒怀,心中感悟,笔下机杼,大有气概在画中。他说:“人与人的区别在于气息、气局,画与画的区别也在乎气息、气局,荆浩‘六法’第一法便是‘气韵生动’。气从哪里来?气是你的精神气度,画面一定会反映你的内心真实,精神质量,所以叫‘中得心源’。画是精神状态的印记,内心充实而画面充实,只有各方面的积累都达到相应高度之后,下笔才会‘如有神’,‘气自化’。”
他说:“在艺术探求的路上不能偏颇、更不能狂躁,一躁什么都没了。我要珍惜每一次作画的机会,铺开纸张,执笔在手,屏心静气,调动全部积累于一画,力求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画出来。你的积累不一样,精神面貌不一样,自然而然,反映到画面上也便千差万别,高下立见。”
4,这里所说的积累,绘画之外,更多的仍是画外功夫,是对诗词歌赋,以及其他种种古今经典的厚积薄发。
回想人生历练,他曾有过多次机遇和选择。中学时期,尹光华老师送他一本影印的珂罗版《石涛画选》,他爱不释手。能够借阅到《唐诗一百首》更是让他喜不自胜,赶紧回家誊抄,原诗用正楷摹,注解以自由体誊,他迄今还保留着这部手抄本。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若有心得,哪怕半夜也要起身记下来。多年来,他坚持不读书不写文章,写文章一定要读书。年轻时博览,现如今精读,大部头看不动了,案头放本《明清小品》、《人间词话》之类,得便翻翻,开卷有益。王力的《诗词格律》他也一直在研读,为的是85岁的老父亲会冷不丁问他最近写诗了没有?要他拿来看看。他奉上两首新作的诗词,老人读罢评价“还行”,又说个别字句的平仄押韵还要推敲。他写诗不为发表,作文作画都不为发表,不为名利。“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也即自我需要。孔子告诫儿子“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很难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古人倡导“诗画一体”,没有说“画诗一体”,诗大于画、先于画、营养于画。从这一点看,严克勤擅长演讲,激情洋溢,表达能力极强,与诗教不无关系,而且,诗情画意,终被他融于画笔。
江南多才子。依照大学校方的希望,大学毕业后要他留校任教,专修文艺批评。中文系老师姜光斗则希望他研究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代刘禹锡的名句。严克勤对刘禹锡情有独钟,他考证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这一名句的来由后,得出了不同于“文革”期间流行的解析,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而是刘禹锡官场屡屡失意,叠遭蹉跎后的人生嗟叹。他将考证所得写成论文发表在学报上,引起了反响,为老师们所器重。
学而后知不足,知书则达理。早在青少年时期,严克勤便悟出一个理”——知识无价。只有埋头读书,钻研学问,才能摆脱“文革”造成的惊恐不安的状态,营造有利于自我成长的小环境,拉大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机会不知不觉便来了。
今天,我们读严克勤的水墨画作,枝横花挑,石盘竹摇,分明是一位成功者、达观者的人生格言,自信而沉静,意旷而纵横。
5,回到绘画,具体到习画过程,二十多年里,严克勤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作过哪些工夫呢?
首先,早年与画结缘,勤于习练。早在读中学时,他因爱画而有幸求教于徐悲鸿的学生吴永康,秦古柳的学生尹光华等先生。吴先生画花鸟,师徐悲鸿,严则临吴永康。尹先生把秦古柳的绘画理念及其鉴赏体会传授与克勤,对他对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严克勤中学时遇到的那批老师都很厉害,都是大知识分子,学问了得,多才多艺,严克勤受他们的影响,从不错过任何求学机会。练字没有字帖,看到好字就用双勾描下来日夕临摹。体育课以及他认为纯属浪费时光的课程安排则想法逃课,躲到图书馆看书学习。他至今记得那些沾满灰尘的旧杂志,里面有不少名画,许多图书仍记忆犹新。在动乱的岁月里,他读书、练字、习画,生活非常的充实,得到许多老师的教诲。
课余,他写墙报、办专栏,画巨幅毛主席像。他比画着说:“那时胆子也大,比我高几倍的正面像也敢画,在当时也是一级水平。小孩敢画‘红太阳’,人都惊讶地看着你,自尊心得到满足,也培养了绘画兴趣,独往独来,每天无非是课堂、图书馆和画画,整个初高中都是这样,时间上一点也没浪费。”
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同农民打成一片,白天上工,夜晚在灯下临帖,或者画农民写生,乡亲们淳朴的眼光流露着对文化青年的尊重,对他又是一种激励、促进。
其次,文化熏陶,环境使然。严克勤祖籍南通,文人荟萃之地,尊文崇教蔚然成风。袁运甫、袁运生兄弟和范曾、范扬叔侄都是南通人。前年,南通市邀请南通籍中国名画家回家乡举办作品展时,严克勤的作品也应邀参加。知青期间的他就插队在南通,做了三年新农民,居然当到大队书记。严克勤就读于南通师范学院,毕业后分在地委办公室后不久即回到无锡履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文艺的春天即将来临,时有上海、北京等地的名家到无锡以画会友,如北京的张仃、张正宇、冯其庸,上海的朱屺瞻,南京的钱松喦,苏州的张辛稼、蒋风白等,严克勤都曾有过薰染,瞻奇仰异,聆听教诲。大师笔下,或逸笔草草,立时而就;或精于经营,细心收拾,无不别开生面,美不胜收。同这些大画家的交往、求教,坚定了严克勤的绘画诉求,他更庆幸找到了足可为之努力一生、也享受一生的爱好。
无锡也是山美水美之地,太湖烟雨甲天下。严克勤常说,他清晨即起,漫步湖畔,可以天天拜读倪云林。倪云林是无锡人,家乡的自然风光养育了他的画作。山水乡音,太湖犹在,渤公岛依旧伫立在波光潋滟中,与倪画千年遥对,犹如活着的云林山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倪云林描摹过的自然景观犹在,但如今的人们已经缺失了他那种眼界和心灵。倪画不可重复,而只能赏读,正如严克勤所说:“只有以敬仰的心面对前贤,才能以虔诚的心面对宣纸。”
再次,阅历丰富,集腋成裘。严克勤尤爱画竹。郑板桥的竹为何家喻户晓?因为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石涛的竹格调更高。蒲华画的则是心灵之竹,欲要看出究竟,需得反复赏读。今日习画的便利是印刷品很多、很精美,还有机会看到大师原作。严克勤走南闯北,每到一地总是想方设法叩瞻当地馆藏。他看画,有一个办法叫“背画”。早年,他曾在南通一所中学代过课,讲授鲁迅作品时,他把课文全部背下来,授课时背一段,解释一段,效果特好,那时他年龄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你一背,他便对你肃然起敬,可见知识的力量,认真的力量。严克勤过去背书,如今“背画”,目识心记,进而融会贯通,作画时便成竹在胸,事半功倍。
6,最后,还应论及天赋。天赋异禀,历来从不隐讳。严克勤选择了中国画,选择了中国画中的文人画,在文人气质和素养以外,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天赋。他这个人太聪明了,相信与之有过交往的朋友都会认同。他读书,作画,陶然其中,在精神上拥有一块乐土。他不卖画,不靠这个谋生。他话说习画与人生之关联,多有慨叹与敬慕。他敬慕丹青妙手,耆宿大贤,也敬慕自己的师长。他说自己读中学时,无锡的教育骨干中集中了一批优秀才俊,学贯中西,且为人第一,高风亮节,没有他们的肩膀,哪有我辈的今天?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生不逢时,未免埋没,但位卑同样报国,教书何曾忘职责?比如陈锡生老师,当年严克勤即将插队下乡前的一天晚上,陈老师专找到克勤,“哒哒哒”敲门三下,门是里面反锁的,灯光也罩着,严克勤开门出来,见陈老师怀着一本《怀素千字文》拓本而来。陈老师的其他藏书都被抄走烧光,唯有这本字帖藏在灶膛灰里才保存下来,此时却专程带来赠与严克勤,并嘱他下乡后用心临帖,莫忘学习。又比如丁老师,千里迢迢赶到乡下,督促严克勤莫忘学业,一定要有志于未来,这在当时是多么的弥足珍贵。虽说严克勤也算是官场中人,也算是今日无锡广电媒体的“掌门人”,他却因学养而谦和、而儒雅,因绘画而性情,而普通平凡,乃至于一提恩师辄为之动容。我想,这也是他酷爱绘画的一大动力吧,有一天画精了,自己十分满意了,送师友一幅,师生一场,相期相许,人生旅途,你传我以热、我照你以光,岂非乐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