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展事

文章导航

听“海”的声音

■茹峰

  认识谢海已经5年了。初识他是在一个全国艺术媒体峰会上,那时我还在北京,当我们在谈到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谢海时,马上冒出的就是“学术主持谢海”、“美术批评家谢海”或者“谢二郎”。他拥有着评论家、画家、策展人、出版人、编辑等等多重身份,还要为全国各地众多的学术研讨会担任学术主持和艺术总监。不过,没有三头六臂的谢海却有着三头六臂的本领,他的水墨画创作屡屡得奖,由于我是做图书和杂志出版的,关注以艺术评论出道的谢海,缘于“谢氏白话”和“二郎观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了大的影响,其他方面往往为其光芒所笼罩,当时我对谢海的绘画似乎重视不多。而实际上,谢海最初却是成就于绘画的,他的水墨画作品在10年以前就已频频入选国内外一些重要展览,而且在圈内颇有影响。 

  谢海写文章是后来的事,且一发不可收拾。他一边开始自己的探索性作品创作,一边开始用独到的批评眼光揭示美术界的问题并深入地进行个案研究,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成为最令人生畏的青年批评家之一。 

  我真正关注谢海的作品还是在2007年底回杭州筹建《今日艺术》杂志时。也许谢海本身是搞美术批评的缘故吧,进步快、变化大、容量广、题材新、艺术性高是他近段时期水墨创作的特点。从原来的《澄明器物考》、《生长》、《花儿》到如今的《红系列》和抽象系列的《山寨教材》、《潘多拉的盒子》、《深知深夜深蓝》、《方位》,以流畅的笔触、明快的节奏、刚柔相济、舒缓的韵律之美,就如同我常听的《神秘园》曲子一样有很多的共鸣。

  事实上,谢海是个传统功力很强的画家,而且特别擅长花卉小品。谢海的花卉小品题材很窄,除了学画时的“四君子”外,再就是藤本和瓶花为多。谢海从不避讳自己学齐白石,他不知去了多少次北京画院、辽宁博物馆、齐白石纪念馆看白石老人原作,不知道翻了多少遍白石老人的画集,他也一直说,我就喜欢齐白石。谢海在他一篇文章里这样说,理解了齐白石,就理解了吴昌硕、理解徐渭,也理解了八大山人。从这个角度看,看上去他特简单的画就有不简单的意思来,是智者运筹帷幄?是睿智?是远见?不得而知。谢海的书法好,所以他强调线条质量和布白分割,谢海是个写手,所以物象一定会有他的看法,他的角度,还经常“外加工”———夸张一些东西,削减一些东西。

  说起画画儿,我还挺佩服他的,成天在方格子上“唇枪舌剑”的,可画出来的画一点“烟火气”也没有,空灵缥缈,颇有“茶道”、禅意的境界,看得人心头宁宁静静的。怪不得人家老外挺喜欢的,老外“火气大”,整张这样儿的画往屋里一挂,每天“去去火”,对身体有好处。

  谢海曾经告诉我,熟人的文章难写,非常熟悉的人更难写。哎,今日可算是体会到了,日子还要一天一天的过,谢海的画还要一天一天的品。


美术报 展事 00020 听“海”的声音 2011-01-08 nw.D1000FFN_20110108_5-00020 2 2011年0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