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画家

追逐夕阳的余晖

——读鞠慧山水画有感 ■衡正安

  鞠慧 七月流火度苦夏 90×48cm

  我不知道,当代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画家还有没有?但我一定知道,当代的画坛在喧嚣、浮躁、炒作的文化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人画精神一定不是主流。所以,能传续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中国画家在当代一定不是浮在表面上的画家,我想这正是中国画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不过,孔夫子早就说过,“礼失而求诸野”,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意义下的绘画香火肯定不会中断。

  我和南京的山水画家鞠慧接触不多,他是蛰伏于南京浦口求雨山的一位隐者,从他的绘画作品、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以及文章中能感受到他是一位传统意义下的中国文人画画家,在他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在当下画坛非主流的、难得的、传统文人的精神。在“现代审美”思潮占主流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断层之险”的今天,鞠先生所追逐的绘画精神一定不是蓬勃的曙光,而是夕阳的余晖了。

  说他是余晖,主要有以下这四个理由:

  一是中国文人画精神的余晖。当今画坛重要的展赛大兴工笔、写实之风,谁抠的越细、越实、越像,谁的获奖概率越高、市场就越好,这显然和北宋以来传统文人画精神相悖离,也丢掉了近千年来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本质。在名实上,中国画、中国文人的画和中国文人画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说,鞠慧的画是文人画,这个画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写意为魂,以心中的意象为型,追求一种在形式和精神上的自由和开放,不为外在功利、物象所囿,追求心中的理想之境,这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髓。

  二是传统文化熏陶的余晖。自西式教育引入中国以来,各种类别的教育步入了现代行列,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然科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对于人文学科,特别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这种模式。师长的耳提面命,私塾式的教育,以及人文、人格的熏陶,不仅仅学到了老师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更学到了一种做人和耳濡目染的修为,从传统“德”的根性上,把握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鞠先生有幸得到了诸多前辈大贤们的呵护,特别是在学者型画家董欣宾家中居住学画十多年,不仅学到了诸大家们的书画技艺,更是在一种传统人文的氛围下受到陶然,这是现代导师带一帮学生的现代教育体系很难达到的。

  三是“道咸中兴”的余晖。黄宾虹曾提出“中国画道咸中兴论”,主要精神是指乾嘉以来,金石学的兴起对中国画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思想揭示了道咸以来中国画复兴的本质原因。这里所谓的“金石学”主要指清代书法碑学思想和技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我们从鞠先生的绘画中,品味到它的气息、构图、用墨、书法题款,特别是线条明显有“道咸”画家的遗韵。

  四是传统文化修养的余晖。就好像有文化的人画的画,不一定是文人画一样,当代画家中能吟诗填词者不乏其人,但这并不能说他就有传统文化的修养,更不能说他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因为这种技能是要化作一种气息、一种生命,存在于他的生存状态之中。所以,鞠先生不仅能写出像“多情应是绿肥红瘦,瘦瘦瘦,瘦得其所,无心闲看山高水远,远远远,远不可及”的诗句来,以及“边缘性就是可能性,它是一种营养,它在互动,相互给予、关照,在互动的界线状态中接受整合”等这样具有相当的才情和赋有哲理的文辞,更在于他的谈吐接物和做人中透显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品位和气息。

  当代,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画艺术中,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作品已不再是主流,显然,我们已经走到了传统文化断层的边缘,正如鞠先生所言,边缘或许是一种可能,但这个可能一定需要付出沉重代价,就好比朝霞一定在黑夜中孕育。  

  (作者为文艺评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美术报 画家 00014 追逐夕阳的余晖 2011-01-08 nw.D1000FFN_20110108_9-00014 2 2011年0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