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视点

看广州画院如何转型

——访广州画院院长方土

  方土

  2009年,广州画院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合并了原广州书画研究院,成立了新的广州画院。2010年12月31日,记者应邀参加“广州画院资深画家作品联展”相关活动,并就画院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广州画院院长方土。方院长向记者介绍了整合后的一年间,广州画院新定位和发展模式以及2011年的工作计划。

  记者:方院长,您好。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新中国的画院体制,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问题。2009年可以说是广州画院走上新征程的一年。对于新广州画院定位和发展,您有怎样的思考?

  方土:1982年广州画院成立时,画院在编人员是50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美术创作组,广州美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以及其他单位骨干组成了当时画院的队伍,呈“老中青”三结合状态。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整个社会推行市场经济,尤其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受“文人下海”和“出国潮”的影响,政府对画院的扶持也渐渐减弱,画院队伍随即慢慢萧条。至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文化体制改革,但一直处在徬徨摸索中。前任院长提出画院“瘦身计划”,只退休老人,不再进新人,11年里只有2人调入。到我接手画院时,整个画院人才队伍十分“可怜”,专业画家10人,行政也10人。广州市委书记来画院调研时,对于这个数字很惊讶,那时候画院“瘦身”瘦得太过了,当时政府就决定将几个同类单位整合。

  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将广州书画研究院和广州画院合并。同时,也明确了政府想“做大画院”的思想。2010年,广州市政府在白云新城文化中心区规划了1.68万平方米准备建设新的广州画院。配备有当代美术馆、综合办公区、画院画室区以及车库设备用房。目前,2个画院整合之后,画家增加到26位,现在画家队伍又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所呈现的老中青结合的梯形结构。另外,政府在具体项目上又给我们提供了专项经费,要求组织专题性创作,明确了国办画院的位置和“学术立院,服务社会”的定位。我喜欢把全国美展比作全运会,画院就是专业的运动队伍。画院应该更好地去参与中国美协和国家画院大型的学术活动。 

  记者:据我所知,在近几年的大型展览中,广州画院部分年轻画家表现很出色。您在选拔和运用画家的时候注重些什么?对画家具体有些什么要求?

  方土:我觉得一个画家对艺术的理解,及其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最为重要。在选拔新人时,我们更注重有潜质的年轻人。经历了重大历史题材、全国美展,这些大型展览入选的作品中,有近一半是由年轻画家创作的,证明这几年广州画院调入的画家都是创作的骨干。所以在选拔上还是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要大胆去选用年轻人,给他们机会。

  我觉得年轻人在本职岗位上要严格按照画院的学术定位完成各项重大展览的创作任务,这就是“规定动作”。当然平时我鼓励大家进行个人探索,即“自选动作”。借张艺谋的话:“年轻人不要有选择,要的是机会。”我的理解是,年轻人多些“规定动作”,显山露水了,才有资格多一些 “自选动作”。

  记者:近年来,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您觉得国办画院在里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方土: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广州“后亚运时代”经济腾飞的引擎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升级。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我觉得应该考虑怎么样去联合企业,怎么去做好企业顾问的角色,将我们的学术、品质带进经济行为。

  一年前,我提出了北岸码头设想。位于广州珠江北岸、琶洲对岸的北岸码头,原来是南方面粉厂、鹰金钱罐头厂和员村热电厂,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厂房现在所行成的是崭新文化创意产业园。我想它未来将成为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创意文化公园。这种文化上的引领,即是我们文化事业单位所应有的担当。

  记者:新年伊始,请您谈谈广州画院2011年的工作计划?

  方土: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同时也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将围绕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组织大型主题性创作,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2011年政府对画院的专项创作经费的支持基本到位,我们将积极响应。同时,这几年广州持续进行“三旧”改造项目,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申报,我们也想对这些项目进行回归写生,把现在留下来的广东各地历史文化以绘画的方式梳理一下。


美术报 视点 00006 看广州画院如何转型 2011-01-08 nw.D1000FFN_20110108_4-00006 2 2011年0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