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旧范得新意
——画家白丁《葫芦藤》作品赏析
文/马章乘
己丑仲秋客豫东,农家就餐欲写生;兴来挥毫如风雨,醇香泼墨葫芦藤。
我与白丁,幼时同拜师张连金先生,我先入师门,白丁屈为师弟。师兄弟20多年来在艺术的道路上互相勉励,互相支持。他那勤奋吃苦以及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令我叹服不已。白丁弟,18岁进京拜李苦禅门生徐东鹏门下,成为徐老最得意的门生之一。20多年来,朝学暮研,笔耕不辍,无论再苦再累,提起笔来,总是不知天长夜短,常常作画至鸡鸣不倦,朋友称他是“画痴”。
2009年中秋之时,应朋友之邀请,我们一道前往山东东明市作画。次日中午,微风习习,秋高气爽,菏泽市中原驾校校长许守智先生驱车前往东明,在郊外的一个农家院饭店,后面是个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果树上藤蔓顺枝攀爬,整个果园被葫芦藤蔓牵连到了一起。斑斓的叶片挂在枝上,微风吹动,发出动听入耳的声响,满园的七彩葫芦荡着秋千,枝、叶、干和葫芦犹如打奏着欢快优雅的迎宾曲,情景十分宜人。饭后,情不自禁,我们打开画包,取出纸墨,现场提笔挥洒。师弟白丁泼墨作《葫芦藤》,使我眼前一亮,此画一洗酬酢俗韵,不落前人窠臼,突破旧范。从这幅画里可以看出师弟的创新意识和“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精神,求得新意。
这幅画对于师弟来说,一改多年来形成的“白式”风格,跨度很大,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里程碑似的创作,实现了又一次突破,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阶段。清代画家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意思是艺术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白石老人也有“中国写意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取其神似。”他的这幅《葫芦藤》的创作,大胆落墨之后,悬挂于墙壁之上,远观近玩,反复调整,不厌其烦,层层相加,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提炼,取其意象神采,借其熟稔的题材,抒发其豪迈情怀。此画落墨行笔,如履薄冰,唯恐稍一疏忽,造成漏洞。中国画讲究近看有笔墨,远看有气势。黄宾虹说:“中国画可贵在胆,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敢于造险而平险,”此画脉络十分清晰而合乎法度。这就是中国画所追求的“乱而不乱”的较高境界。这正如繁华的集市,那么多的人挤在一起,纷繁芜杂,当你走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都会自觉地合理避让,依“礼”而行。这幅作品,结实厚重、气韵饱满、层次丰富、张力四射、笔墨幻化、生发万象、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此画意蕴极为丰富,乃中国画真正的好作品。
《葫芦藤》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取其现代生活的题材,用传统的笔墨表达中国画永恒不变的文化主题——借物抒情,借近意或近音表达“吉祥如意”的题材。《葫芦藤》的“葫芦”近音“福禄”“腾”即藤蔓连绵悠长,比喻福禄连绵不断,同时也是抒写秋实丰收之景象,讴歌美好的幸福生活。尤其是清代石涛的浑穆而飘逸的画风;白石老人那厚重苍辣的笔法;苦禅先生那疏密有致、大开大合的布阵,大气而不霸气的神韵;还有徐东鹏恩师那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皆在这幅作品中有体现。
我观此画,感激而发诗兴,虽不识格律,但仍情不自禁:白丁笔力大如椽,葫芦藤密叶相间;浓淡苍润祈自然,豪放反觉工细堪。异军突起诗境界,层次丰富复耐看;无法笔墨法中变,沉稳厚重又超凡;纸上风动似有声,藤叶葫芦乐奏伴;突破旧范尚时代,求得新意高雅现;天籁之曲笔下生,胜似有声韵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