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永驻何昌林
文/ 史国良
真情永驻何昌林 文/ 史国良
那天去艺术博览会上见到了何昌林,吓了我一跳,还真没认出来。时间已经过去30年了!瞬间我脑子里出现的还是以前他的样子,和眼前的何昌林一时对不上了。
最早认识何昌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带学生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深入生活,在群艺馆看到了一幅带有装饰味道的火把节的画作,一下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画面中很多男男女女跳着舞,弹着月琴;男的头顶包着一个角一样的饰物,还披着大斗篷;女人们头上缠绕着几层的彩巾,长辫子绕在头上,坎肩上绣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边,在黑底色的映衬下,分外漂亮。最美妙的是她们大大的百褶裙,一圈一圈的不同颜色,飘动起来就像是一道道彩虹;人们围着火堆跳着、唱着。画面生动极了!我还没深入彝族地区,已经被这幅画抓住了。同学们都说:彝族真美!火把节太好了!咱们来对了!
这是谁画得这么好?把彝族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一打听:这是何昌林画的。于是我们和馆里的人讲,一定要认识这位叫何昌林的画家——就这样认识了。
今天博览会上有不少他的新作品。这是何昌林画的吗?完全不是火把节的味道了,而是淡雅的工笔画,画的都是母亲、孩子、老人、村庄小景,依然是彝族生活。看看画中的人物,那些生活细节及道具和特有的饰物就知道这是一位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有心人。他熟悉那里的生活、熟悉那里的人们,有着一股浓浓的爱和真情溢出了画面,与观众分享。
近年看工笔画看多了,也看腻了,不是政治化就是商业化,充斥着各个画展,缺少的就是真情,缺少的就是生活和有生命的作品。现在的许多艺术家到生活中大都是走马看花,带个相机啪啪一照,回来幻灯机放大,就可以造画、拼画,实在与美无缘。如今像何昌林能坚持这样画的人少之又少了。
我觉得画就是表现真、善、美。美源自生活,来自于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借助于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看完画后,能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很美的东西入画后会更美。尤其是那些不被人注意的小细节,经画家之手,更艺术化了,让观众过目不忘。所以,好的绘画作品不但赏心悦目,而且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
这一点,昌林的画做到了,你看那睡在竹筐里的娃娃,有多可爱。为了增加画面美感,他把唯一的白留在孩子的衣服上,衬托面孔,又用朱砂红色画了小坎肩,大块黑衬托了孩子的小屁股。黑、白、红的色块,亮丽又整体,不温不火。和色块对比的是画面黑、白、灰的搭配,裤子色块的黑和上衣的白及竹筐编织的线条,形成的灰调子,有一重乐感。
从构图样式来说也颇为新颖,筐的圆形,孩子的横卧,单纯简洁,既写实又装饰,主题一目了然,使观众走到画前都会驻足观赏。观众这一会儿的安静是被画面的美吸引住了呢?还是怕吵醒孩子?还是被画家的真情打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