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0版:设计

关注民生 低碳生活

——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观感

  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已于2010年10月30日圆满落幕了。这一次论坛所提出的主题是“为中国而设计”、 “为农民而设计”。正像吴昊老师所说:“‘为中国而设计’导入到‘为农民而设计’这是在艺术教育上一个新的学术点和一个新的学术高度,也是可持续的对东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探索,是新时代艺术设计的标榜。”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了我国人口比例的60%以上。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够只是用城市的发展来考量,而农村的发展可能更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较全面的发展状况。然而随着社会工业推动城市的发展,人们逐渐忽略了农村的发展状况,设计亦是如此。很多设计师更多关注的是城市的规划发展、城市的公共建筑设计、城市的居住环境设计……就连世博会也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却少有人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生存状况。至今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远离城镇的农民们居住环境仍然很差,厕所仍为旱厕,每到夏季臭气熏天,蚊虫肆虐。饮用水多是自家打井抽取地下水,存在着严重的交叉污染状况。居室内没有较好的功能分区,通风较差,一间房子既是卧室又是客厅,室外垃圾乱弃,污水随地泼洒……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一些当地传承多年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关中地区农村的锅台就设在床头,这样冬天既可以烧火做饭又可以取暖,一举两得。然而因为生火做饭使得室内墙壁被熏得黑乎乎的,影响了室内的光线。冬天当我们城里人享受着温暖舒适的地辐热时,许多农民还在采用着最原始的烧木材、木炭的取暖方式,这种方式取暖效果差,同时因为需要砍伐树木所以不节能、不低碳,与我们现今提倡的低碳环保背道而驰。由此可见农村的发展以及农业人口生存状况、生活环境更应该引起社会以及设计师的关注。只有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采用了“低碳方式”,我们所提倡的“低碳”才能够切实地体现出来,只靠少数人为自己的碳排量“埋单”,是不能改善根本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就反复强调“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这“千千万万的人”当然也包括农民!

  三原县柏树村的改造可以充分体现出倡导者关注民生、关注环境、关注弱势群体的思想高度,同时也是倡导者可持续地对东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探索。这之前我并不知道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还存在这么一处住宅模式和居住环境。尽管当地的村民已经开始遗弃这些地窑,但是这毕竟是他们祖辈居住过和生活过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对这地窑感情深厚。老人们常说这地坑窑冬暖夏凉,夏天没有蚊子……地坑窑的改造为我们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其中还有一些原生态的、土生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关注、思考和借鉴。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和创作,尽可能地保留了地坑窑原有的空间结构,注重原有的功能性,而改变的主要是它的生活配套设施和生活条件。采用在窑顶开洞的方法加强了窑洞的通风,用做保温墙及火墙的方法保证冬天取暖的同时还起到除湿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空间区域的划分。地面采用古朴的青砖,天花板利用土质特点做一些简单的吊顶,卫生间安装上了卫生洁具等。这样既增加了居住的舒适性,也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要求。此外,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棋牌室、客房等,这是为了满足村民希望利用地坑窑来得到经济回报,也就是修建农家乐。除了注重实用以外,形式感也不能淡化,窑脸部分在不改变风格的前提下通过一些艺术化的处理而增强了地坑窑的艺术性。很多村民看到了改造成果之后大发感慨,原来地坑窑也可以弄得像城里人住的楼房一样舒适。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很多村民不习惯住这样的地窑,因为对他们来说原来的那个地坑窑可能更熟悉。但是我认为任何事物的变革都是需要时间来接受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会喜欢上这个为他们量身设计的新式“地坑窑”。

  另外一个方面柏树村地坑窑的改造除了要改变当地农民的居住现状之外,窑洞的低碳环保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方向。今天全球范围内对地下空间的创造已经成为科技文明的象征,为今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创新指出新的课题和方向。在地面建筑已经占据了大量农田和土地的今天,人类的土地资源已经越来越贫乏。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向我们的先人一样去对地下空间进行挖掘,对生土文化和生土建筑去做更深的研究,并将其和地下空间的创造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人类生存开发出更大、更好的空间。

  “生土建筑不等于落后,窑洞并不意味着贫困。在人们日益为生态环境担忧、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在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生土建筑越来越显出它的生命力。它的研究、改革、发展应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界的重视。”这是出席中国建筑学会2002年在兰州召开的“生土建筑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的代表们一致呼吁的。工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工业的大力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就是环境污染、能源紧缺。一批有识之士早就提出环保、节能,现今又提出低碳。这些虽是老生常谈,可我们去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呢?实际上中国的窑洞就是最好的生态建筑,是低碳的本原,也是零低碳的居住环境。所以研究低碳不应该忽视对窑洞的认识和研究。无疑地窑的改造和使用为我们解决新农村居住环境中的环保、低碳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美术报 设计 00030 关注民生 低碳生活 2011-02-12 nw.D1000FFN_20110212_4-00030 2 2011年02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