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3版:深度

文章导航

论沙孟海的兰亭关注

□毛万宝

  根据目前已知资料来看,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沙孟海便开始了对兰亭的大力关注。这种关注,既涉及书法活动,又涉及书法创作与书法学术,面铺得相当之广,为近现代以来任何一位书法大家所难以相提并论。

  1981年,成立不久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编辑部、浙江绍兴市文化局等单位,在绍兴市联合召开“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一同赴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活动。这次会议,后来就成了事实上的“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沙孟海作为中国书协副主席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专题论文《古代书法执笔初探》。该文主要有感于现当代书坛普遍信奉竖笔执笔法,以及认为只要掌握钟、王等人执笔法就可解决书法上一切问题这样一种认识误区。根据流传至今的古代图画作品(如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传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李公麟《莲社图》、宋梁楷《黄庭换鹅图》、中村不折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纸、今人段文杰摹甘肃安西榆林窟第廿五窟唐代壁画等所绘人物执笔姿势,得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能尽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脊端坐垂直的姿势”、“以上各图,也无不是斜管执笔,从来未看到唐以前有笔管垂直如我们今天那样的”、“今天我们通用的执笔方法,可以说是积累历代祖先的经验适应高案高椅用来写中、小字的一种比较妥善的形式(题榜大字又作别论)。如果认为从古以来执笔方式就是这样,或者认为今天我们把钟、王等人执笔方法学到手就能解决书法上一切问题,就能成名立家,那是错误的,没有历史观点”、“赵孟頫的话(即‘结字因时而转,用笔千古不易’)似乎讲得太绝对化了。所谓‘用笔’,包括执笔与运笔。执笔方式已如上述。运笔变化更多,更不能说‘千古不易’”①。无疑,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书法笔法史撰述,对我们破除以往关于笔法的种种神秘说法,具有极大的警醒作用。除宣读这篇专题论文之外,稍后,沙孟海还应《书法研究》编辑部之约,撰写了一则关于“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的文字,篇幅虽短,但其中却不乏微言大义。他在文中比较道:“我们在兰亭集会,想到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此集会修禊,时间相隔已有一千六百二十八年。《兰亭》一帖,著名千载,大家感觉到山阴高风,邈不可即。但我有不同的看法,学习书法,我们今天与王羲之时代相比,有三个有利条件:首先,政治环境不同。东晋偏安江左,在全国范围内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不安定。今天全国统一,各民族大团结,大家从事和平建设。这是第一个有利条件。其次,社会制度不同。东晋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人没有上学机会,学书的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今天全国人民个个能上学,个个有学书机会。这是第二个有利条件。第三,过去学书的难得看到善本碑帖。今天影印碑帖相当多,特别如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王羲之时代根本看不到,我们眼福享受多得多。这是第三个有利条件。……书法艺术的继承发展,前程似锦。”②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后,很快就显示了组织的力量与优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参加中国书协者毕竟人数有限。鉴于此,到1982年,沙孟海特地倡议成立一个纯民间书法艺术团体——“兰亭书会”,很快得到浙江省文联的批准。兰亭书会成立后,先是重点发展浙江省内会员,后来又适当吸收了其他省(市)会员,沙孟海则出任名誉会长,长期对书会工作予以悉心指导。在沙孟海的奔波下,1983年兰亭书会举办了“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在这次大会的“当代百家临(书)《兰亭序》”展览中,沙孟海提交了精心创作的以《兰亭序》为内容的行书佳构;在这次大会的笔会中,沙孟海又挥毫写下了“一日千载”四个隶书大字,并作跋记述道:“右军禊序千六百三十周年,癸亥上巳兰亭续集,以舒同先生为首、来自十九省市男女书家凡二百人,永和无此盛况。用谢安语记之。”正仰赖沙孟海等人的精诚合作,兰亭书会独立和参与举办了一系列书法活动,为浙江当代书法也为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1981年,绍兴市按照1985年通过的市人大决议: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后来逐步定名为“中国兰亭书法节”),如期举办第三届书法节,该届书法节的具体称谓是“中日书法讨论会暨中日兰亭书会”,中日双方各出席书法家23人和18人,一边进行理论研讨,一边又开展了曲水流觞、现场笔会等活动。沙孟海作为东道主方的重要代表,自始至终参与了各项活动。在这次讨论会上,沙孟海提交了又一篇至关重要的史论性文章,题为《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在兰亭说《兰亭》,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大家一致认为,该文的发表将有力回应郭沫若当年提出的《兰亭序》“依托”说(详见下文)。不仅如此,在这次作品交流展上,沙孟海还提供了一幅以《临河序》(系《兰亭序》之节注)为文字内容的行书参展,该幅作品的落款写道:“右《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王羲之《临河序》。公历一千九百八十七年丁卯三月,沙孟海写于西湖寓斋,试万历墨。此是富阳县新造茧纸,唐何延之《兰亭记》言,右军挥毫制序用蚕茧纸,殆即此也。”

  1991年书法节期间,绍兴兰亭举办了“中国首届国际书学交流会”③,闭幕式移至杭州举行。沙孟海作为该次会议的组委会主任,向会议提交了一篇虽短小但极有趣、极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曲水流觞杂考》,“由新社会田野考古工作上的小小收获”,解决了“文献上多年没有弄清楚的一些问题”。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沙孟海未能亲赴兰亭,但主持了移至杭州的闭幕式,并在会上作了简短讲话。该讲话提道:“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兰亭集会,不仅仅是中国古代一个佳话,也是国际闻名的一个历史故事。当年集会的41人(当为‘四十二人’——引者按),局限于偏安江左的士大夫和他们家属,没有老百姓,也没有北方人,更没有外国人。今天由中国书协和当地有关单位共同发起邀请全国各省市和海外各国书法界名流,到书法圣地绍兴(兰亭)集会,交流书学心得,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是第一个值得珍视。王羲之《兰亭序》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孙绰《兰亭后序》也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东晋时代他们一批人在这里修禊行乐,自然会导致‘满目江山’、‘兴尽悲来’的情绪。我们今天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都高高兴兴来交流学术上问题。兴不会尽,悲亦不会来。这是第二个值得珍视。”④

  沙孟海是一位碑派书法大家,风格以浑穆雄强著称,与偏于妩媚流美的《兰亭序》正好卓然对峙。可谁曾想到,沙孟海在他的书法生涯中,始终对《兰亭序》充满敬畏之情,一如同为碑派书法大家的陆维钊,也一如帖派书法大家沈尹默。当然,沙孟海与陆、沈两人敬畏《兰亭序》的具体表现存在着巨大差别。

  沈尹默敬畏《兰亭序》,有着一种虔诚的“臣服”之心,甘愿作《兰亭序》笔法、结体与意趣的追随者与复制者,即在临习过程中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像”为满足,在创作过程中以追求建立《兰亭序》的风格基调为归宿。对此,沈培方著《沈尹默书法艺术解析》就给予了如下之记述:“在重庆期间,沈尹默又得到了虞世南、褚遂良(实为米芾)和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墨迹本。初次上手临摹,沈尹默自觉临得拘束,未能得宽博之趣。遂辅以临习《张黑女墓志》。此间又得到了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墨迹印本,对照褚书《伊阙佛龛碑》,认定为同一时期的褚遂良书作。在悉心临摹的同时,结合着临习《兰亭序》。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近(现)代书法史上的轶闻趣事。1943年(61岁)某日上午,沈尹默在做完日课之后,用清水调和剩墨随手临了一通褚书《兰亭序》,写毕便将其丢进字纸篓里。此时,恰巧老友于右任往访,一见这通《兰亭序》便顺手捡出,认为写得非同寻常,并且认定它一定能够传世。于右任不愧是书法高手和伯乐,当我们解析这幅作品时,我们不难看到它对沈尹默后来的书风演变所发生的重要影响,并且因此而引起了沈尹默晚年对二王笔法的思考,促使他写成了著名的论文《二王法书管窥》。            (下转第34版)


美术报 深度 00033 论沙孟海的兰亭关注 2011-02-12 nw.D1000FFN_20110212_3-00033 2 2011年02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