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6版:副刊

谈笑间

她是奇女子

——我的导师曼华女士

  在美院上专业课时总是阳光明媚,天蓝如丝,楼前树木在风中轻轻摇曳,时时些许微风擦窗而入,卷入一些植物气味,教室之中虽有张老师声音回荡,但依然显得安静,此时此刻几分感慨涌上心头,如说这世上众人都化作三头六臂,那依旧“平凡”之人便是另类,在众多老师开始浮躁,把自己变成官僚或者商人时,曼华女士还在美院四楼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论文,她永远安安静静,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不急不缓,闲庭信步,说话时从不大声,和自己的学生说话也以探讨口吻,她在治学方面的气质很像是民国时候的文人。

  初识曼华女士全因为她的名字,这是一个大气得让人觉得我们似乎应该称她为女先生的名字,“曼华……”看着这两字,总是让我觉得,那个女子,不是博士后,不是副教授,不是画院主任,一切世俗的头衔慢慢化作云烟,剩下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女学生,穿着碎花的棉衫,今天在课堂里面探讨古典文学,明天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面,倔强地参加抗议北洋军阀游行,曼华女士的长相也符合我最初的猜想——一个中国古典式的美女,典型的大家闺秀,笑起来很灿烂,也很矜持,同时脸颊上泛起两个酒窝,坐着累了会把椅子轻轻挪一挪,衣服发出化纤“嚓嚓”的摩擦声,她对学姐说:“好的,你来说,我和晓凯学习学习。”曼华女士总是穿着一件冲锋衣,有时候是牛仔服、登山鞋、很干练的深卡其色裤子;背着一个大书包,这让我产生了怀疑,如果不认识的人从外观来看绝对不会觉得她是一个“导师”,而会觉得,她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这让我忽然意识到,在治学严谨的背后,难道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爱笑爱闹的大女孩儿?我猜的。

  真正“认识”曼华女士源于一次冲突,大二的中国画论课程中有些少年狂的我,对曼华女士一次布置的作业有些不满,直接在作业中写了自己的意见交了上去,第二天,曼华女士在课堂上说起此事,轻描淡写道:“有些同学对这个方法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是允许的。”之后便翻开书,继续淡定讲课,此时那些所谓少年狂被消解了,那时的自己确实太过稚嫩,此事并不算完,在后几日的一个下课时段,曼华女士居然主动走到我的座位上,手里拿着一个包裹,是用报纸报好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温水一样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这个是我的两本书。”当时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脑子进水,我居然一没站起来,二没双手接,傻愣愣地单手就把书接过来了,曼华女士也不在意,笑笑走开,每当之后想起此事我便惴惴不安,总想找一机会道歉,直到此时此刻。

  曼华女士当时给我的书,正是她两本专著,其中有一部是我很喜欢的《雅俗论》,真正开始学习画论就是从此书此事开始的,想必是我被这种“大智慧”所折服了。连这种高中时期的“准流氓”都开始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这个不能不说和曼华女士有关系,于是我便开始阅读,当翻开《雅俗论》扉页的时候我就差点崩溃了,因为上面曼华女士赫然写着:晓凯学弟指正。本人在此声明:绝对不是学弟。绝对是学生——这才靠谱。

  《雅俗论》极具价值,首先此项研究填补了中国画论的空白,对于如何认识古代绘画各种流派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也解决了一个世俗层面的大问题,什么叫雅?什么叫俗?买一本来看看就知道了,要知道花35元解决自己的一个大困惑,值!记得《雅俗论》是在一个密集段时间内阅读将尽的,临近清晨,有些累了,窗外开始下起小雨,打着屋檐噼噼啪啪,门前樟树枝叶摇曳不定,颇有几分禅意,此时我顺势翻开了后记,因时间较为久远,很多内容到了今日今时已经忘记,但是有一些内容确实记忆犹新,这便是曼华女士和她的爱人朱炜君的爱情,十年的恋爱长跑,几乎不可想象,粗算一下,二人大二之时已经相爱,十年之后爱情开花结果,这便是执手不问年华,值金子呐,当然,这也成为了我在此之后可以名正言顺谈恋爱的“正当理由”……只是爱情着实不易,更加让我体会到一些事情,之后我便有幸考上了曼华女士的研究生,可以坐下来系统地学习和品味,这是我的幸运,是一个开始,我定将努力学习行文做人,做好人,行好文,说到此,算是末了,文中如有冒犯之处,曼华女士指正。


美术报 副刊 00036 她是奇女子 2011-02-19 nw.D1000FFN_20110219_4-00036 2 2011年02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