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画家

创造·艺术 ■周永家

  综览古今绘画艺术,无疑是一部艺术创造的变革历史。绘画艺术就是借助社会、自然的媒体创造一种人文形式美的精神时尚。从古至今,众多艺术家所走的道路,积累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迪:艺术即是创造。那些代表人物如西方的凡·高、马蒂斯、高更、塞尚、毕加索,中国的八大、石涛、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师,极强烈地表现出创造的一生、演变的一生。他们走的是创造家的共同之路,即主观艺术的个性化、形式艺术风格化、空间艺术构建化。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重复古人和他人,为自己开创一条虔诚于艺术的艰涩、孤独、寂寞之道。这恰恰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唯一选择,也是他们在艺术创造上集大成的根源所在。

  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给文化艺术的变革带来了无限的契机。当人们打开本土和世界艺术之窗的时候,艺术的心智豁然开朗,视觉的延伸感知艺术天地之广袤离奇,神秘玄妙。那原始文化的图式可以成为最现代的艺术时尚,西方众多纷纭流派的冲击,让你自顾不暇,不知所措。但是,无论如何它标志着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开始走向艺术的本体,进入多元并举的格局,为中国画真正走上艺术创造之路搭起了广阔的平台。

  回顾过去,当你还停留在自我封闭的传统理念中,那种无形的羁绊、束缚、懒惰与习惯性文化方式所带来的僵化、窒息、停滞不前的统一模式,将会给艺术创造带来多么大的约束。然而,艺术的范规、法则,艺术变革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翻开世界艺术史,西方从18世纪以来,一直朝着时代迅跑,中国画艺术也一样地从远古至今一直在演变着,那些非创造行为、非艺术的陋习终究要被抛弃,这就是不可抗拒的由创造主宰的世界艺术潮流。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时代也造就了文化艺术。当下,文化时尚的理念已超越了国界,信息、电子的科学进程已把时空拉入了全方位、立体化、全球化存在的大空间、大视觉,它导致了人们全新的宇宙视觉观念,界定了艺术的时代特征及它的价值取向。从而,驱使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把握艺术的创造行为,并始终走在艺术变革的最前沿。实践证明,撬开艺术创造之门,是需要极大勇气和力量的。因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创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主观的人文精神,它包括文化理念、学术修养,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潜质等的极度发挥,才能走向毕生的艺术创造途径。当我在中国画艺术创造的道路上积累了大半个世纪,创造了“大海礁石皴”的语言符号时,我也深深感知这不是艺术创造的终极,而仅仅是创造道路上的新起步。因为艺术创造的高度是艺术家进入巅峰的自由流溢和艺术精神大美的高扬,是洁身自爱,崇尚艺术的至高境界。

  《画风》的出版,它标志着承前启后,继往开业,创造承接传统艺术之精华,为走向现代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已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厚度,它的笔墨形式美之氤氲、文化含量、品位格调已达到登峰造极,如果在创造的道路上没有博大精深的传统作为基石,是构建不了新的艺术大厦的,那将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任何成功的创造家从来都不敢忽视传统,而是采取借鉴、吸收、补充等方式来弥补这一课。我的主张,首先应该从中国画的线谈起。线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生命,可以说,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艺术。几千年来的绘画史证明线就是中国画之脊梁,所以古人总结了十八描,如: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混描、镢头丁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颤笔描、减笔描、柴笔描、蚯蚓描等众多线描法。这足以说明东方绘画线的价值了。实践中证明线能解决造型、抒发情感的许多功能,创下极丰富的表现力。

  其次是色墨的运用。它是和线不可分割的又不能取代的艺术手段。它的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可达到生动玄妙的活力,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会更加发扬光大。所以说中国画的传统及其形式技巧是博大精深的,需要下一辈子功夫才能有所建树。记得老画家郁风先生在评赵无极作品时,提到中国画的法则有:干湿、浓淡、虚实、疏密、刚柔、强弱、大小、粗细、轻重、曲直、高低、远近、黑白、深浅、冷暖等变化。然而赵先生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充分地调动和发挥这些艺术法则,达到抽象、意象高度之境界。可见,中国画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神与物游”、“抱朴含真”,直达氤氲笔墨之效果。

  中国画的传统皴法,包括斧劈皴、荷叶皴、披麻皴、折带皴、马牙皴、钉头皴等,这是前辈艺术家从大自然的媒体空间中,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灵智,创造了中国画特有的一整套技法模式,为中国画艺术史奠定了辉煌的基业。历史上凡成功的大家,在自己的创造道路上,首先要建造和寻找符合个人审美趋向的艺术媒体空间,将原形媒介做人文美学的加工、提炼、升华处理,达到从生活到艺术的物化过程,再造的形式便是各种皴法的语言符号。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存在决定意识”,而只有广阔的存在才能成就艺术家的创造,所以创造家的成功之路,就是要下大功夫去创建这个艺术的客体工程。

  现代艺术史上的大家,如黄宾虹、李可染便是中国江南的山水造就了他们的艺术风格,齐白石得利于田园生活,潘天寿以雁荡山为创造基地,长安画派产生是黄土高原孕育了像石鲁等众多的绘画名家,黄胄是走新疆风情之路。西方的许多大师都是如此走出来的,如凡·高是从荷兰农村,毕加索从非洲,找到了自我的艺术之源。以上之例可以说明一个艺术创造家的真路,就是要建造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空间领地,如何使地域形态转为笔墨的文化关照方式,这是一个创造家必须探索的大课题,随着时代的演进,还将会创造出各种样式的新艺术形式、新的未来艺术大师。

  当下,中国画已进入现代的构成形态,色墨的交融已成为当代艺术家实践的大趋势。必须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经典,创造未来的新视觉的东方绘画艺术。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事实,即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太弱,缺乏色彩规律的科学性。如:以墨为主的淡彩、浅绛山水、青绿山水等都是以随类赋彩、表现客观媒体为真实。这就给现代中国画创造带来困惑,所以必须吸收民间壁画、西方绘画色彩,弥补我之不足。色彩艺术,西方人认为: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色彩的辉煌、斑斓足以给人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快慰和美感。因此中国画的变革首先是色彩的创造,特别是如何解决色墨的冲突已成为一大难题。中国画的颜料分矿物质、植物质两种,各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矿物质的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有沉着厚重之感;植物质的颜料透明、润泽、淡化;墨色是中国画的基础,一幅好的画作在色彩上也应是佳品。那么,如何积色呢?我以为首先要确定冷暖色调,再去运用冷暖色,控制好色彩的主次以及跳跃色,主墨的位置和多遍的积累的主体协和性,所谓积累就是多遍的勾勒、皴擦、点染、泼泻一直达到需要的效果为止,即:达到对比强烈、虚幻莫测、酣畅淋漓的效果。

  常言道:艺海无涯,艺术生命短暂,一个艺术创造家的有生之年不敢懈怠,要构建艺术状态、艺术行为、艺术风格、美学精神、大鹏之志的艺术气场。全面地开创艺术家的智能、体能、技能去完成大容量、重负荷的艺术创造实践,达到艺术境界,墨法从理、行笔遒劲、笔墨苍翠之功效。总之,需要“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甘于寂寞孤独,克服患得患失,虔心走艺术的创作道路,最终不负艺术史的光荣使命。


美术报 画家 00040 创造·艺术 ■周永家 2011-03-19 nw.D1000FFN_20110319_11-00040 2 2011年03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