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评论

不能把艺术创造力不足 简单地归咎于“主题性束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谈绘画的主题性

  编者按:主题作为内容的重要元素普遍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之中,主题性艺术并不是简单的概念化艺术,创作的主题性和艺术性也不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当下相对自由的创作条件下,艺术家有足够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主题性不应成为限制艺术家创造力和个性才能的绊脚石。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冯远针对美术创作主题性是深化还是束缚了美术创作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认为任何绘画都是有主题内涵的,主题是大的边界模糊的概念。可以说凡是创意都有主题内容,即使像“岁寒三友”、“四君子”题材表现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贝多芬第一、第四、第九交响乐同样都是有着深沉的主题性的。任何一件绘画、雕塑作品,总有作者的原创意图,这就包含着主题内容和意味,并不只是有标题、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再现世事人物、围绕具体事件展开的现实主义创作才有主题。我认为,主题性是一个很宽泛的特指,主题性艺术不等同于就是概念化艺术,那些具有一定深刻性和哲理内涵,甚至轻松的小品画同样也有主题、也有内容。一定要把创作的艺术性和主题性对立起来是站不住脚的,也是荒谬的。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必须要有内容,哪怕是抽象艺术,形式的追求在抽象艺术中也成为内容的一部分。主题是内容的重要元素,音乐、舞蹈等艺术同样也都是有主题意向的。只不过这些内容、主题,或显或隐,或明或暗,有的是表现主义手法、有的是象征主义手法,可以说有内容就会有主题。当然,不能把主题性绘画都理解成当年受极左思潮影响、概念狭窄的政治附庸式工具之类的艺术。

  通常所说的中国画的写意问题与主题内容有关,是指写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意图,思想寄托,借物咏情,借生活中的如梅、兰、竹、菊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用竹和松比喻人的高风亮节,用荷花表达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以此达到一种人生理想的自我实现和精神的愉悦。二是在绘画形式与表现技法上,用笔简约概括、洗练放逸,以少胜多,计白当黑,以一当十,高度提炼,意到笔不到。中国画写意技法中大写意、小写意,言简意赅、追求意趣、意韵、意境的创作方法,充分体现了文人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两层意思中前者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意”即代表了主题内容。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追求同时包含了形而下的技艺和形而上的思想、哲理、理想、抱负、精神的统一,因此主题内容也就融会于其中了。

  美术作品当然不会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照相式的再现上的,相反画家应当学会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素材,并且加入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感情、艺术追求,以及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材料的组织、整合、创作和艺术语言的再造来表现。这么多年来,我自己就是走的这条路。通过艺术劳动将素材经过创造性的剪裁、重组,经过整合加工实现自己主观的创作意图,如历史题材的《屈赋辞意》、《世纪智者》等,都是把生活感受和历史素材挖掘、整合、艺术化处理,这是最能体现画家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了。

  主题性艺术对画家创作的制约不能说完全没有,如现实主义作品,既然是反映现实生活,那作品的风格语汇和写实的造型形式就会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定约束性。但真正优秀的艺术家的艺术水准是不会因此而受影响的。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郎琪罗的雕塑作品《大卫》,都是基本写实的艺术形式,但他们都表现了人性中具有普适精神的美,可以说在他们的创作中具体的人物对象、素材、内容的特定主题仅仅是基础,但并没有因此束缚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只有技艺低下缺乏个性才能的画家,才会被主题牵着走。这在现实主义画家是这样,抽象艺术、象征表现主义的作品也如此,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记忆的永恒》等都不曾被主题性束缚。作为艺术问题在东西方经典艺术创作中具有同样的规律。

  我们提倡艺术家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反映生活。但生活体验在艺术创造中的比重是由艺术家自己可以掌握的,没人做过硬性的规定和限制,你必须如何画。相反,我们鼓励、赞赏多样化。今天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有了空前的自由,如果还是简单地把创作的不成功归咎于“主题性的束缚”,那只能说明自己创造力和艺术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不够!(钱晓鸣访问并整理)


美术报 评论 00010 不能把艺术创造力不足 简单地归咎于“主题性束缚” 2011-03-19 nw.D1000FFN_20110319_3-00010 2 2011年03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