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视点

古董艺术玩穿越

——央视3·15晚会揭露虚假艺术鉴定横行 □本报记者 潘欣信 王凯

  春节晚会上

  讽刺专家的相声《专家指导》犹在耳边

  又有专家忽悠被拍现形

  伪专家的伎俩可能并不那么高明

  那么,是什么让人相信了

  专家信口雌黄的一张嘴和他开出的一纸证明?

  中央电视台“2011年3·15晚会”于3月15日晚8时在央视一套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今年晚会的主题是“护航新消费”。其中一个环节,揭露了虚假艺术鉴定横行的现状。

  央视记者手持在潘家园廉价买来的两个小瓷瓶,请几个专家鉴定:

  北京金坤拍卖有限公司鉴定师:颜仲省

  (记者拿出100元钱在地摊上买的,写着大明成化的高足杯。)

  记者:证书上怎么写的?

  颜仲省:大明成化。

  颜仲省:别卖给特别懂的人,意思给你说明了。

  (记者又拿出写着康熙年末的小瓶)

  颜仲省:清末的东西。

  记者:明知道是清末的,还出康熙的证书,这行吗,可以吗?

  颜仲省:可以,都是这个代就行,都是清代的东西,都可以。

  (这么大出入的鉴定证书也能开吗?)

  颜仲省:好比是昆仑玉,也可以开成和田玉,这都可以,因为它沾上边了,昆仑玉山崩了以后,滚到和田里面去,就是和田玉,我怎么说怎么对,沾点谱就行了。

  北京聚宝斋鉴定中心鉴定师:刘育新

  (记者拿出写着康熙年末的小瓶)

  刘育新:这个花刻画太好了,是上百万元的东西。

  记者:要开到康熙,咱们得多少钱?

  刘育新:最少两万。

  记者:开到光绪呢?

  刘育新:8000。

  (记者又拿出高足杯)

  刘育新:像这个是现代的。

  刘育新:能开证书,开成化,50000元。成化得1000万元以上。

  记者:就这一个小杯子。

  刘育新:对,1000万元以上。

  

  鸿骞文物鉴定品收藏中心:李宗文

  李宗文:说白了,就是这一二十年做的。

  李宗文:(可开)民国仿。

  记者:得多少钱?

  李宗文:得1000元。

  

  北京古雅阁文物鉴定中心:马健

  (记者拿出写着康熙年末的小瓶)

  记者:实际是什么时候?

  马健:到头是民国光绪。

  马健:给您出证书没问题,按康熙本年出。  

  同一件小瓶,央视记者拿到三本鉴定证书,鉴定年代毫无不同。但毫无例外,记者从潘家园花100元买来的3件东西,经过鉴定机构的鉴定,也都成了极具收藏价值的文物。

  以上这些对话,可能让人目瞪口呆。我本人不算艺术品市场业内人士,只是与很多人一样,喜欢去博物馆转转,对那些历经沧桑岁月变迁,却依然能够得以留存的艺术品,心存神秘而向往,但我也深知“拥有”与“欣赏”的意义。实际上,拥有它们,仅仅是一种“暂时”。我想,这应该是所有文物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应有的心态。

  时下的收藏界,“专家”辈出。坐堂的坐堂,游走的游走,到处受到围捧,好不热闹。实际上,真正的专家,多数安耽于博物馆、研究机构。真正的专家不受欢迎,因为他无法给那些鉴定者以满意的答案。记者就曾亲眼目睹,一次某机构组织的鉴定活动,一位收藏家拿来的东西被专家认为是赝品,结果收藏者大为光火,恶语相向,认为专家不“专业”。又拿到其他鉴定专家那里去,一副不找到说其藏品为真的专家不算完的样子。

  有需求就有供应,一方面,那些唯利是图的伪专家、伪大师,应该受到谴责。但毫无疑问,许多收藏者不理性的收藏观,也是造成虚假鉴定横行的重要原因。

  记得去年下半年,时常在中央2套《鉴宝》栏目中担任评委的一位朋友回杭州,讲起这样一件事情:浙江义乌一企业老板,邀请一批全国知名的收藏界专家鉴定其所收藏的古玉,并承诺到场的专家都有“鉴定费”。朋友对他的收藏有所耳闻,知道其在一帮伪专家的忽悠下,购买了累计千万元价值的赝品。中国人常说:揭人不揭短。在收藏圈子里,忌讳的便是“说假”。因此,即使面对假的东西,多数人也常以“看不懂”回应。“看不懂”,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自己鉴赏水平有限;二来则是弦外之音表示一种委婉的谢绝。朋友最终委婉拒绝了那次的义乌之行。

  就像这位老板一样,在收藏圈子中,一纸鉴定证书被很多人视作法宝。不但是辨别真伪的法宝,还是壮底气的法宝。

  在国内根本就不存在被认证的权威部门,正因如此,真真假假的专家都受到热捧。收藏界最知名的鉴定专家,无疑属当年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所组成的故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这些被世人公认的鉴定专家,尚且不敢以全能自居,今天一些鉴定家们,常能“通吃”,这本来很容易让人心生狐疑。但从另一方面讲,那些花钱买鉴定的收藏者,实际上也并非不知道这些专家是骗子,或许是出于敝帚自珍的心理,或许因为其他,总是希望专家来给自己的藏品加一分底气。

  这些所谓的“专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崇尚数字的“数据型专家”,一类则是崇尚理论的“形而上型专家”。在“数据型专家”眼中,古玩的价值以拍卖数据为着眼点,他们长于梳理拍卖市场价格的波动与起伏,而对于拍品的真假熟视无睹;而在“形而上型专家”的眼中,首先看到的是收藏品的艺术性,而对于真品的制作工艺、赝品的造假手段等,他们几乎充耳不闻。

  在收藏行业内,“数据型专家”与“形而上型专家”在鉴定真伪的功力上,可能比不上一个“铲地皮”的,也就是那些常出现在乡间地头一线的古董贩子。大量第一手的接触,累计了他们经验。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经“铲地皮”的人之手流出的真古董,有时候反倒没有“专家”所吹捧的赝品价格高。其中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伪专家们的吹捧,更重要的是收藏中所存在的“捡漏”心态。所谓的“专家鉴定证书”的出现,从根本上也是“捡漏”、“暴富”心态在作祟。经验不足的藏友们希望能给捡到的漏加把保险的心态,为他们铺设了一条赚钱的星光大道——堂而皇之地成为证书上的专家,已是满身星光,荷包满满,不是大道,那是什么?更何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常被我们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不论收藏的初衷是为了欣赏把玩还是投资,都不应该迷信便宜能买到好货的“捡漏”心态。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大的买家之一刘益谦曾说过,他从来不敢买便宜的东西,从来都喜欢“横刀夺爱”,这也是他规避风险的方式之一。因为当下的拍卖行“拍假”,藏家“假拍”,靠专家“掌眼”更是不可靠,只有靠价位和选择顶级拍卖公司,购得顶级的拍品,才能尽可能规避买到假货的风险。


美术报 视点 00003 古董艺术玩穿越 2011-03-19 nw.D1000FFN_20110319_2-00003 2 2011年03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