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评论

吹捧式美术批评的泛滥导致批评的失语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文化消费的兴起,艺术品收藏热不断升温,美术批评的正面推介功能逐步在美术市场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和优势,吹捧式的美术批评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时候,批评家与画家的关系往往是相互默契的密友关系,或是利益双赢的雇佣关系。批评家渐渐习惯于以溢美之辞给画家脸上贴金,却从不涉及客观事件和具体问题。评说油画都是“造型生动”、“色彩优雅”、“技法娴熟”、“画面栩栩如生”等等,评说中国画,都是“取法某某大家”、“线条刚劲洒脱”、“笔墨浑厚华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画面酣畅淋漓”、“气韵生动”、“意境高远”等等,近乎完美无缺。对被批评者来说,这样的批评无疑等于给自己做了一次学术性的广告,让画家和作品迅速光艳和崇高起来;对批评者来说,这样的批评无需花费太多的心思,只要知道对方的意图,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就可以洋洋洒洒地批评了。其批评的内容和观点永远都是正确的,具有合法性,批评的方式也绝对是安全的,而且常常还有高额的报酬。于是,吹捧式批评在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一唱一和中渐渐风行起来。

  这种缺乏问题意识的批评,既不需要具备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的方法论,也不需要具有历史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思维方式、批评模式和语言形式常常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这种游离于作品表面、始终没有切入问题实质的批评,常常神话般地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画家都吹捧成失去人性的“画圣”。事实上,美术批评在这里已经失语了。


美术报 评论 00011 吹捧式美术批评的泛滥导致批评的失语 2011-06-25 美术报2011-06-2500013 2 2011年06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