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评论

从吹捧式美术批评回归问题式美术批评的现实尴尬

  问题式美术批评就像让画家过安检,进行红外线扫描,有问题还是没问题、是真还是假,扫一扫一清二楚。面对问题式的美术批评,一些优秀的画家和较为虔诚的画家总是爱被批评,因为画家能够通过这样的批评反观自己,不仅可以明晰自己的审美思路和绘画优势,还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有利于学术的进一步自我提升和拓展;习惯于吹捧式批评的画家则不愿意被批评,宁可在艺术上停滞不前,也不想让任何人指出其中的问题;而那些虚伪的艺术家当然会惧怕被批评,因为时刻担心会被揭穿、被验明正身。

  从吹捧式美术批评回归问题式美术批评,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亲密关系变得有些对立和紧张了。所以,也有人把批评与被批评的关系比喻为“手术刀与肉上的疥疮”(见范达明《批评观是批评的出发点》)。问题式美术批评同医生动手术一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美术时评,可能触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底线,必须谨慎;个案批评,可能涉及到画家个体的人格侵权问题等等,需要小心。一边是陡峭山崖,一边是高压线,批评家的行为看起来就像走钢丝。因此美术批评家,不应该随心所欲、信口雌黄,而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说服人,并合理把握美术批评的尺度。虽然人人都会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遭受逆耳声的人,却不一定都能接受这个常理。被批评家割去了“疥疮”的画家,可能也会有两种反映:一种是心存感激,并调整个人的艺术状态以便迈上一个新的高度,另一种则是,因疼痛难忍,不仅没有感谢为其动手术的批评家,或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耿耿于怀,恩将仇报。因此,在个案批评中还应当注意批评的方式,以尊重人为基本原则,以帮助人为最终目的。画家状告批评家事件中所提到的“流水线作业”,是业内皆知的低档行画复制的惯用手段。如果画家的“流水线作业”行为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理应遭到严厉的批评、揭露乃至讨伐。但该事件中的批评家在批评方式上,显然不够谨慎和从容淡定,文章中诸如“虚伪”、“俗气”、“炫才露己”、“才能平平”、“逞能”等用语都不同程度地带入了过多的个人情绪。如果批评家能够更理性地对事件进行客观地分析,做到完全以理服人,可以达到更好的批评效果和说服力,而自身又免遭不必要的纠缠,更不必去吃官司。

  应当肯定的是,无论会遭遇多少现实的尴尬或阻力,从吹捧式批评回归问题式批评都是时代的必然。


美术报 评论 00011 从吹捧式美术批评回归问题式美术批评的现实尴尬 2011-06-25 2033995 2 2011年06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