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裸课”中互动
□徐军(浙江湖州吴兴实验中学)
在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特别日子里,我们带着使命和责任走进了青川,走进了青川的教学现场。5月14日上午,浙江省帮扶青川中小学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在四川省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如期开幕。去青川之前,我心里还有一分沉重和忐忑:我们是去干什么的?是完成形式上的浙川两地教师的交流和互动,还是课堂教学的比拼?都不是。浙江对青川的对口援建把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我们是带着提升青川教师教学水平的重任来的。
来之前,我们的课程安排顺序已经明朗,排在后面的我们在教育园区欣赏着重建后的校园和公共设施。面对美丽的新景观,特级教师王五一却陷入了深深思索。眼前的青川,重峦叠翠,河水汩汩没有映入他的眼帘,他在思考,第一个上课的他,要和青川老师如何互动,老师们需要什么?这一切似乎都有些茫然,这也促使几位老师迅速编制问卷。几场讲座、几节课过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青川老师的上课方式相比,我们使用课件比较频繁,而青川老师仍然延续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式上课,比如拿一幅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他们提出,希望我们不要用太多科技手段,而跟他们一样徒手上课,我们把这种课称为“裸课”。事实上,好的“裸课”也是有高度的,它的互动性与体验过程,有时会比一张精美的课件来得生动。当晚,我们送教团队中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特级教师朱敬东老师不断追问自己:能否将先前准备的东西抛掉,上一节“裸课”。带着这一想法,当晚他便忙碌起来,准备毛笔、纸张。第二天上课虽然很多精美的图片没有得以呈现,但课堂中生发出的鲜活,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跃跃欲试。随后的课堂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些调整,义乌美术教研员龚丽丽对自己的课不断地颠覆和再加工,在不断的否定中充分实现自己,遇到问题,半夜还在走廊上请教李力加教授。
在此次送教活动中,我带去的是一节不够成熟却有点意思的课——《中国古建筑欣赏——斗拱》。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对建筑的意义展开了思考。很多有斗拱木结构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经历风雨和地震却都屹立不倒,而我自己也收藏着不同时代的斗拱,还多次到“中国斗拱大王”家参观了解,因此我决定要为青川的孩子上这一课。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部件,将屋顶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随之又将屋檐往外推出很远,形成的线条很优美,是功能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它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规格。很多学生对这个结构不太了解,当我在教学现场把不同风格的斗拱呈现给学生时,学生的目光中充满好奇和惊讶,他们都不敢相信这些碎木头居然重叠之后可以形成这么复杂的结构和作用。
原先我一直不想把这么珍贵的斗拱拿给学生自由拆装(斗拱斗口特别容易破损),但那天,在与孩子的目光对接中,我感觉到了一种期待,于是我决定让学生自由拆装。事实上,学生完成得比我想象的要好,体验的过程在这类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为了将课堂延伸落实到位,晚上我们又驱车到好几公里以外与白天上课的同学见面,互动情景非常热烈,欢笑声时不时把我的声音压倒。
在青川众多的美术教师中,有几位老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弓自蓉,这位教师时常面带微笑,在电脑面前的表情总是很专注。在没有读懂她之前,你会误以为她有点“不合时宜”,原因是她总能对你的表现提出异议。其实,她一直在思考问题。这样的老师在我们周围非常缺乏。对于教学只有一种声音是不正常的,真正的教学需要观点的撞击,思维的较量,矛盾的冲突。弓老师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提了个醒。
马海涛,一位很年轻的男教师,任教于青川第一高级中学。我在上完《斗拱》这节课时,他第一个来到讲台,表示要来试着组装这个斗拱。从他执着探索的表情中,我看到一个青年教师的职业敏感和专业诉求。他总是带着问题与我们支教团队的很多成员交流探讨,在QQ上他也一直和我探讨教学问题,一句“你得帮我进步啊,徐老师”,让我感动又有些沉重,我深知,此次帮扶青川教师活动是一项多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期待这一使命在浙川双向互动中长期持续下去。
青川援教活动,作为凝练教师精神,磨练教学技艺的重要实践,令人受益匪浅。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军德副院长把这次教育支援看作是一次再生涅槃,看作是实现专业跨越的新平台和新契机。在专家教师授课讲座过程中,他也一直坚持全程听课,更让人肃然起敬。
将不可谓不良,兵不可谓不精,意不可谓不诚。那么,浙川携手,金石为开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