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0版:副刊

午后阳光

画笔宣传瓜果之乡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甘肃武威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度过的,那里的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至今历历在目:院子里争奇斗艳的鲜花,房前翠绿的树林庄稼,村口欢快流淌的小河,屋后望不到头的黄土高坡,和坡上星星点点的牛儿羊儿……

  记得四五岁的时候,写一手好字的父亲就严格要求我练习书画;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就鼓励我为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们写春联。从小学到中学,我家客厅的一面墙都被荣誉证书贴满:有书法比赛的,有绘画比赛的,还有作文比赛的。那时我就想“长大当个书画家!”

  1996年在新疆上完大学后,我被招录到乌鲁木齐一家媒体工作,命运从此跟新疆联系在一起。记者的职业让我从此有了接触书画名家的机会,而每一次采访、写稿,就是一次学习书画理论、开阔艺术视野的机会。加上工作之余不间断的书画练习,我的写作能力和书画水平在相互促进中一天天提高。

  新疆不仅因丝绸之路而闻名,而且以瓜果之乡著称,“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顶呱呱”的新疆民谣脍炙人口,世人皆知。既然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就应该有更多的人用画笔去记录她、表现她、宣传她、赞美她!对田园生活有着特殊感情的我,选择了新疆瓜果哈密瓜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题材。

  新疆是哈密瓜的原产地,由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哈密瓜多达100多个品种,且形态各异,色泽不同,风味有别,从古至今享誉中外。但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任何专门的记载,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疆著名国画家王世昌才将这西域珍品搬进画中,哈密瓜也因此开始登入艺术的殿堂。

  为了画好哈密瓜,我在向世昌老人学习的同时,查阅反映哈密瓜栽培历史、生长习性的书籍;又一次次深入新疆鄯善、哈密、伽师、和田、五家渠等盛产甜瓜的地方。在瓜园地头采风写生,与瓜农促膝交谈,观察记录瓜的色泽纹路、花形叶状,了解哈密瓜的种植栽培历史,以寻求用最恰当、最适合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意象。我家的画案、餐桌、茶几上,常常摆放着我从全疆各地精心选购来的哈密瓜,这些体形美观、色泽靓丽、瓜纹独特,令人馋涎欲滴的瓜中精品,是我画画的“模特”,亲密的朋友,创作的动力。

  我画的哈密瓜突出新疆的甜蜜、大美、和谐及历史文化,力求返朴归真,大俗大雅。绿的如翡翠,黄的如镏金,饱含旺盛的生命与力量,寄托着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赋于深邃的人生哲理。以我的作品《醉秋风》为例,一大一小、一翠绿一金黄两个哈密瓜,摆放在庭院里的小地毯上,瓜蒂还未脱落,水分充盈、色泽鲜嫩、饱满成熟;瓜纹神奇自然,跃然纸上;近处是两个熟透的石榴和新疆特有的馕,哈密瓜的雍容福贵、厚实自然,被衬托的跃然纸上;远处立着一个古色古香的巴基斯坦汤瓶,西域葡萄美酒的淳香已从瓶口飘然而出,期待着远方的客人慢慢品尝,尽情畅饮……欣赏着这幅新疆特色浓郁的瓜果画,聆听着动人的新疆民歌:“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里的人们最好客,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诵读着:“昔日皇朝进贡物,今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使人自然联想到数百年前,康熙皇帝首次品味这西域奇珍的喜悦与惬意,今日平常百姓享用它的开心与甜密。

  《瓜果之乡》、《飘香》、《香自西域》、《醉秋风》……我的作品及自作诗“西域多珍品,哈密瓜最甜;畅游新丝路,此物寄相思。”寄托着我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对幸福甜蜜生活的美好祈愿。一些新疆本地和外地的亲戚朋友,喜欢将我的《哈密瓜》悬之厅室。他们说,欣赏着艺术,品尝着“哈密瓜”的甜蜜,体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感悟着历史、事业、家庭、人生,谁不觉得今天的生活很甜蜜、很幸福呢?

  画是感情的结晶,感情是画的灵魂。瓜果之乡新疆赋予了我取之不尽的激情和梦想,我在用文字向国内外宣扬独具魅力的新疆书画艺术的同时,也用画笔不断图解着哈密瓜的美,一种厚厚拙拙令人欢快的、甜蜜的、幸福的美,告诉国内外的人们:“天山南北瓜果香,新疆是个好地方。”


美术报 副刊 00070 画笔宣传瓜果之乡 2011-07-16 美术报2011-07-1600013 2 2011年07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