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85版:阅读

跨世纪再编《潘天寿》■奚天鹰

潘天寿是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的主要奠基人。潘天寿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出色的理解与感悟,构建了他表现这种民族精神的艺术语言,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随着近年来大家对潘天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他的这种精神性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出版人总想记录、出版最新的研究成果,把这些留给后人。这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为什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自1980年出版画册《潘天寿》、1996年出版《潘天寿书画集》后,今天又要出《潘天寿全集》的一点想法。

  1980年出版的《潘天寿》,选书画作品120件,其中绘画作品106件、书法作品14件。载有邓白先生一篇7000字的文章。文章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雄浑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是潘先生艺术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该画集局限于当时的编辑思路及整个印制技术水平,只体现了一般画册的通常模式。

  为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我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于1996年推出了《潘天寿书画集》,分为上下两编,共两册。上编精选了潘天寿绘画和书法代表作176幅,分别编入“‘一师’前后”、“上海五年”、“艺专十年”、“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和“最后十年”,共6个历史时期,并将其放在了整个中国画的传统及其现代境遇的大背景下进行论述,使读者对潘天寿的创作历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又能感性具体地领略潘天寿作品所特有的沉雄阔大、苍古高华的艺术魅力。下编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526幅作品的黑白图版,这是经过多次筛选、整理和鉴定后,从600余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它们第一次完整而全面地反映了潘天寿从1918年至1966年的艺术创作面貌,成为潘天寿研究的一个权威的基准资料;二是对每幅作品的著录和对其中一些代表作的评述,这是国内出版界第一次尝试,即按照国际规范对每幅作品的质地、尺寸、款识、收藏地和创作年代等等加以详细的注释,同时有重点地针对一些代表作提供了诸如历史背景、创作思想、艺术手法的运用等评述;三是附录,包括潘天寿印谱、年表和潘天寿的著作以及潘天寿研究的详细文献目录。全书以图像与研究性文字有机结合,既具有艺术画集的鉴赏性与可读性,同时又具有严谨的研究性与学术性。编者在书中营造出视觉与理性思维同步展开并有机交融的新空间。这一编辑理念的突破,大大超越了以往美术出版物旧模式的局限,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荣获了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从1980年出版《潘天寿》到1996年出版《潘天寿书画集》时隔16年,我们这次将在2012年推出《潘天寿全集》又时隔16年。我们是这样思考的:其一,在这个时期对潘天寿的研究陆陆续续地一直在进行,迄今为止已积累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出版了一些文集,几个大的方面都涵盖了,但因较分散,没能产生大的影响。这次是该把以往的研究成果收集全、利用好,为整部全集提供研究基础的时候了。我们将把对潘天寿的生平研究和艺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他的艺术经历(主要指作品)、人生经历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联系起来分析,突出几个关键点:潘天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在同类画家中是很突出的,对诗画书印、美术史都有研究;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方面有很多前瞻性的研究;绘画、书法、篆刻、史论、艺术教育在20世纪的画家中亦是最全面的。中国画的继承传统、创新、笔墨等问题一直在中国社会的变革、文化背景等不断的争论中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挤迫中前进,也迫使潘天寿不断地思考、研究。全集尽可能地用潘天寿留下的文字资源,原汁原味地表述潘天寿的艺术思想。

  其二,我国的经济与文化脱节得越来越厉害。潘天寿那一辈人的文化追求、传统传承如今所剩无几。艺术标准的多元化,艺术评论的空泛、随意,使许多标准和界限变得模糊和混乱,对于中国画传统文化结构和语境的认识需要重新引起重视。就美术出版来说,大画册越出越多,印制质量和装帧越来越好,但从深层面看,真正对艺术作品的严谨分析、研究越来越少,画册的学术含量越来越低。追求新的出版定位,展现新的研究成果,体现时代价值,从新的学术观点和编辑角度切入,编辑出版好《潘天寿全集》已成为我们的社会责任。全集的亮点体现在:1.权威性。在以往潘天寿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潘天寿绘画、书法、文稿等资料,组织权威专家考证鉴别,确保文献资料的全面性和权威性。2.以严谨的编辑体例呈现明确的学术思想。以潘天寿艺术分期为序,在编排的内在结构和行文中,体现对潘天寿艺术的深层把握,以及对中国画本质特点和精神内涵的精准释读。总论、分论、著录、图释等文字与作品互见,体现学术思考和文献价值。3.对于精良的装帧和印制追求。运用目前国内最好的拍摄和印刷技术,以确保还原画面质量,打造美术出版的制高点。

  其三,充分体现潘天寿对时代的贡献。潘天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中国画传统的认识,包括与西方绘画对照性的研究,在20世纪的几个名家中都是最理性、最全面的。潘天寿不仅在20世纪中国画坛具有代表性,而且在20世纪和救亡图存、国家的奋斗道路结合得特别紧。潘天寿毕生致力于中国画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弘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悍卫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这方面在整个美术界中非常典型,所以,以人为本、寻求精神性是全集的核心定位。

  其四,当下是编辑出版《潘天寿全集》的最佳时期。一是除对潘天寿的研究成果较成熟完整之外,几位当年潘天寿亲自授教、培养的学生都健在,他们在艺术上都卓有成就,年龄不少还没到80岁,思维清晰。他们能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悟解释与评述潘天寿的作品。同时他们也是潘天寿作品的权威鉴定者。二是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天寿之子,也是全集的主编潘公凯,对父亲艺术上的“寻求精神性”非常了解和理解。他对全集的整体构架已有较完整的思路和创新的理念。三是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以使难度最大的作品征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目前已征集到了不少第一次面世的精品。

  潘天寿毕生致力于民族绘画的继承和革新,以沉雄阔大、刚健苍古的风格语言,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所探索和建立的符合中国画传承规律的现代教学体系,目前仍在发挥着现实效应和价值作用。他的“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疾呼,已经成为民族文化自觉的象征。他在中国画不被重视的困境中,高扬精神性,重建人文图式,从笔墨内涵、构图画法到格调意境等综合探索中,将作品推到大气磅礴的境地,从而以自然流露的骨气雄风和强烈的现代意识,在学术层面上捍卫了民族传统。

  因此,编辑出版《潘天寿全集》对潘天寿留下的艺术遗产进行梳理和思考,不仅有利于潘天寿个案研究的推进,有利于20世纪中国艺术研究的深入,更有利于21世纪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潘天寿全集》必须编好,我们也一定能做好。


美术报 阅读 00085 跨世纪再编《潘天寿》■奚天鹰 2011-07-23 美术报2011-07-2300013 2 2011年07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