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展事

文章导航

策展人言

■董小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深圳画院院长)

  这是一个香港水墨画家的联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参展画家有王无邪、王秋童、何百里、林湖奎、黄孝逵、沈平、司徒乃钟、熊海、林天行。9位都是长期活跃在香港画坛的卓有成就的画家,其中有香港现代水墨运动的先行者,历数十年为倡导和推动香港美术进步付出努力,而今仍引领着香港水墨画发展的画坛长者;有创作旺盛,善于吸收,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而充满生机活力的水墨新进;有在香港成长和负笈欧美、学成归港,为建设本港精神艺术家园而耕耘不辍、硕果累累的本土画家;有先后从内地移居香港,积极融入港岛生活,从这片具有特质的空气和土壤中汲取了滋养而焕发创作激情,施展艺术才华的新移民画家。他们的作品相得益彰,趣舍异同,在当今香港水墨画的发展格局中颇具代表性。

  水墨画在香港美术中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地处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香港水墨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同的观念形态和艺术经验的碰撞、消长、相融之中孕育和成长。值得关注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水墨运动,通过教育培训,推广传播,组织画会,在本港和海外举办展览,创新观念,培养新人,进行理论探索,剖析自身文化处境,认清发展路向。香港现代水墨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现代转型的历程中,具有先行意义。画家们既以革新的态度进行对传统绘画的批判,又坚持运用中国传统的工具材质,探求不同于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路径。一场绘画运动,也体现了当时香港人民反殖民文化的斗争精神。

  民族主义精神,将水墨画推动至影响香港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位置,作为香港水墨画自身的一种传统而传承至今。香港水墨画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缘位置、独特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特有的文化空间中熔铸而成的艺术,因而其发展形态,画家的理念,作品的面目,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彰显了香港城市的文化品格。 回归之前,香港画坛和画家与祖国大陆的美术曾经长期处于疏离的状态。回归祖国,引发了香港画家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思考和强烈的归属感。因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与当代中国美术转型同步,香港水墨画在这一时期得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香港画家积极参加全国美展和国内国际的水墨画展,香港艺术馆和众多艺术机构团体先后举办重要的水墨展事,水墨画在香港拥有广大的艺术家群体,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今天,水墨画以其卓而不群的表现而成为多元、开放的香港美术中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画种之一。

  当今香港画坛9位画家的水墨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为首都同行和观众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香港水墨画卷,更是开启了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让我们开阔视野,加深对香港美术的认识和了解。具有自主创新特色的香港水墨画,无疑是当代水墨画进程中独具一格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香港美术应该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版图中的重要内容而得以关注。期望有更多优秀的香港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在首都和祖国各地展现。这个展览的筹备历时近两年,参展画家尽情投入,对自身和香港水墨画进行审时度势的思考和认识,从艺术观念至表现技艺展开多层面的交流和切磋,在作品创作上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和实践。全过程成为现时香港画界一次注重专业学术而务实求真的艺术活动,不仅各位画家自觉得到提升而受益,对推动香港水墨画的进步当有积极作用,也实现了办展的本来意义。展览的策划,其实是与参展画家们共同完成的。展览命题“港水·港墨”,也出自参展画家,从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香港水墨画家们对城市的爱,对自身从事的水墨画艺术的真挚情感。深圳、香港,中国版图上一衣带水的两座城市,历史渊源深厚,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携手并肩,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海纳百川,锐意创新,是深港两城共有的文化质量,今天,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是国家发展战略对深港发展的明确定位。传统水墨画的当代革新已成为深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课题。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和“水墨双城-深港水墨交流展”的平台上,香港水墨画家都是重要的参与者,有出色的表现。此次参展的画家亦多是受聘深圳画院的客座画家。因此深圳画院把协助承办香港同道们的进京展览作为自己的一分责任。在此要感谢冯远先生为展览作序,其实此次展览的构想,正是缘起于前年他访港时与画家朋友们关于水墨画的一次谈话和发出的邀请;感谢中国美协和吴长江先生关心香港的水墨创作并主办这次展览;感谢中国美术馆和马书林先生悉心安排展出的各项工作;感谢王无邪先生、邓海超先生、尚辉先生专门为展览撰写评论文章,他们的学术卓识,真知灼见对于本次展览乃至香港水墨画整体发展都是值得珍视的理论财富。作为一个在香港出生,内地成长的水墨画家,我能为香港水墨画进京展览而工作,亦备感欣慰。

  2011年6月


美术报 展事 00032 策展人言 2011-08-20 2109602 2 2011年08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