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3版:美育

  你不需要对美术有多少了解

  8月14日下午1点半,离“绘饰”活动开始还有半小时,浙江美术馆3楼的儿童美术天地就已经坐满了人,大部分都是家长带着放暑假的小朋友而来。记者看到,本来只能坐3个人的长凳子上居然挤了6个小朋友,家长只好站在一边“督导”。

  在杭州一家动漫制作公司工作的邹强,正在给儿子示范怎么画长颈鹿。虽然工作性质和艺术有关,但邹强却不想刻意培养6岁的儿子去学画。不过,他觉得让孩子多来美术馆参加这样轻松的活动,对于拓展孩子的兴趣还是很有帮助。“小朋友本身对于画画、做手工就会比较有兴趣,它很直观,能够让孩子自觉地沉浸其中,有感觉了,就画一点。”

  这天画的内容是明信片和铁盒,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老师胡晋介绍了自动彩铅、油画棒和丙稀颜料的用途,便让大家自由发挥。胡晋觉得,这样的课并不是学校里的专业课,不需要人们对美术有多少了解和认识,“只要能够让大家体验到美术的情趣就好了。”

  除了小朋友,一些学生和白领也趁着休息天赶来参加活动。在下沙一所大学读大二的沈晓晴已经连续参加了两次活动,她还打算开学后把自己画的古代美女纸伞拿到寝室去,“一定有很多人来抢!”沈晓晴开心地说,自己本来就很喜欢美术,一直在微博上关注美术馆的动态,吴冠中的画展,她一连看了两次。而这几次动手绘画的活动,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画的明信片,还可以寄给朋友。”

  在美术活动中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

  “不需要太多的艺术天分,只希望大家通过改变身边的小物件,发现生活的美。”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的翁方宁告诉记者,画纸伞、扇子、明信片和铁盒的主题,都是他们自己设定的,比较适合夏天画,也和生活有关。而所有工具全都由美术馆免费提供,光是买颜料就花了1万2千多元钱。

  从暑期开始,各大美术馆都开始利用自身的艺术平台,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体会艺术的快乐。在9月10日前的每个周末,喜欢美术的孩子可免费在武汉美术馆学习漫画、剪纸、国画、版画和胶版画。免费开放后的广东美术馆,在暑期推出了首个面向小朋友的展览“擦火柴——儿童创意思维课堂”。这些作品的作者均是4至12岁的孩子,创作的工具与材料是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旧报纸、塑料瓶、彩色吸管、复合板、铁丝或是铁钉等物件。“我们在充分调动材料语言把握的同时,重点放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开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想象、摸索、尝试、肯定和重来。”广东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副主任史方方老师说。

  “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兴趣感受。如今的课堂小组学习已经变味了,坐在课堂里,很难培养孩子的兴趣。而让孩子主动参与美术活动,他们的艺术取向才会完整,这也拓宽了美术馆的功能。”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儿童中心美术教师龙念南告诉记者。

  拓宽美术馆教育活动的可行性

  白领江怡雁在杭州滨江的一家写字楼工作,她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是美术馆的“常客”,前几个月她就参加了“春天你在哪里”的画贺卡活动,“那次来的人没有今天这么多,我就想,美术馆这么好的地方怎么没人来啊?”

  记者采访当天正是周日,除了“绘饰”活动的场地爆满之外,一楼和二楼前来看展的人并不多。江怡雁说,很多展览没有讲解,有些人会看不懂,形式过于单一和死板,而像“绘饰”这样的活动,形式新奇,也能吸引更多人来美术馆玩。

  胡晋老师认为,美术馆除了展览之外,应该让普通大众更近距离地认识美。他曾经带着学生在摘杨梅的活动中画环保袋。“环保不是口号,它通过画画这种行为,发现美,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所谓美德,就是先懂得‘美’,再理解‘德’。”

  “如今国外美术馆的策展人如果要提交策展计划,除了递交董事会,还要给美术馆的教育部门看,有没有教育活动的可行性,这是如今美术馆必须要考虑的方向。”龙念南说。

  “美术馆除了学术交流之外,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美术馆本身有两个身份,一是艺术的殿堂,二是审美的家园。每一个观众都能在美术馆拥有和找到一种体验的平台。” 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告诉记者,美术馆会在不同时期推出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浙江美术馆8月份展览的主题是鲁迅和版画,接下来会配合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在包上印版画等。


美术报 美育 00053 2011-08-20 2112381 2 2011年08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