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8版:设计

文章导航

锔碗儿·扦裤边·修电脑

  我常向人说,写专栏其实就是写日记、周记,我们每天都有各色各样的邂逅、表态,年幼时,没有也无法“全身心”地注意观察、收集,只觉得每天、每周的作业因为无话可说而在下笔那一刻必须绞尽脑汁地苦思冥想。到如今,自己发现原来每天要说的话、要接触的事儿是那样多。其实如果有一种恰当的习惯与激励,那么对付起所谓“记录”与“思考”的工作,实在应该是轻松无比的。

  不过,“专栏”还有一点比“作业”更有趣也更不同的地方,即你需要在特殊的“命题”范围内展开。实际上这本身就是“泛设计”化的操持:将所有的感受都巧妙地归结到你自身,或者归结到由刊载平台所提出的主旨性框架中,比如“连声快语”专栏,便是要在包罗各种社会内容的宽阔背景下,将讨论植根于“设计”这个大的概念。

  当然,设计之复杂与惹人关注,同样在于它所触碰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随处都有其身影。只是,我们似乎忽略了某些问题,比如高度看重适合于个人心意的设计的“好”,而轻视,以致毫不顾惜地抛弃了那些可能的设计的“不好”。设计的“不好”,正如我在先前文章中曾说过的,更多不是“坏”的问题,而是不合适、不合用所引起的。那么,面对此种“不好”,我们除了一味舍弃,更“环保”的解决办法是“改造”,有的时候我更愿意说是“送院治疗”。

  行业内的人仍会提起这个例子——早年间,陶瓷器算得上是社会中低收入家庭的贵重物件了,一旦被顽劣的“小猴孙”们打烂,除了拿起笤帚猛抽一顿“肇事者”外,主妇们可不能像现在这样潇洒地将碎片“扫地出门”,所以,走街串巷担负锔碗儿重任的流动“赤脚医生”便出现了。他们的工作,就是救治那些人们舍不得抛弃的“破物件”,令之重新恢复往日的功能。

  更直接而典型的个案是打了补丁、重新裁改过的旧衣物。以前的家庭人口多,老大的衣服传给老二穿,是常有的事儿。我家倒还谨守如此的习俗,个人甚至还零星“承继”过父亲少年时,以及两位表姐的旧装。不过,在使用前,功能性的改造是免不了的惯例,母亲或手巧的女长辈,往往充当了“家庭医生”的角色。为了改衣服而时常响起的缝纫机轴带转动声,也真的陪伴过我每天只知瞪眼望着窗外发呆的“奇怪”童年。

  岁数渐长,“淘汰品”因为周边没有近亲而直接转给了像L君这样的学弟们,至于个人衣物上不合适的部分,复杂的只能求助于居住区周边或开店、或摆摊的缝纫技师和亲切的阿姨们,这又可以称为临时“医疗点”。

  对此,我记忆最深刻的,首先是北京西单某商场里那位不知名的“扦裤边”师傅。2000年前后我开始找他为牛仔裤进行“改造”。因为身材不佳,主要的“进攻”对象就是裤边儿了。不过,令我啧啧称奇的,还是在那片不大区域中排开阵列的各色操作机器。据说,在首都小商品并不发达的年景里,这个老商场以及主要城区里的不少名牌牛仔裤的合体改造都是出自他手。

  令衣物光鲜的“重责”还是家庭内部和社区里的成员可以轻松胜任的活计,或许有人会说这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不过,一旦那些作为高科技化身的电脑出现问题时,慌乱间,我们却会忽然发现,其实所谓的“技术含量”,最终抵不上“自由”与“能用”4字来得金贵。更进一步说,就早年的社会生活水平论,锔碗儿和扦裤边这种既要设备条件,又有水准要求的“手艺活儿”,绝对称得上是当时的“电脑维修”一类高精尖工种,竟基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人群间的可控范围内顺利完成。

  那些浅显的工作,包括修理自行车、缝补钮扣等等,说到底,就是一种对于看似固化了的设计成果和耗损的再造与更新。于是,我也必然要承认,那些复杂的家庭装修、汽车改造和电脑内存升级等等,都是设计行为的一种曲折表现,是设计后的设计,同时还与行业内曾流行过一阵的“再设计”问题相关。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在科技的飞速进步下,作为非内行人士的普通民众,已不能像修整某件衣服那样,对电脑等代表着时代性与先进性的设计品进行可靠的“再造”了,而在我们本该灵动的指尖流走的,却又是一种作为智性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快乐,以及更好地老去的可能尊严。


美术报 设计 00048 锔碗儿·扦裤边·修电脑 2011-09-10 2138606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