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视点

鉴定家何以屡屡“走眼”

■斯舜威

  书画、文物鉴定界流行“红包鉴定”,早已不是新鲜事,已然成为“明规则”。一些藏家们喜欢请有名头的鉴定家做鉴定,以示货真价实,借以抬高藏品的身价。付出了“红包”,“回报”自然更多。如果确实是真品,给个鉴定意见,尚情有可原;如果确实是看走了眼,将赝品误认为是真的,也属于水平问题;但是,明知是假冒伪劣货,为了得到“红包”,昧心说成真的,信誓旦旦开具鉴定意见,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堕落,利欲熏心,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与经济犯罪分子共谋了。

  最近媒体披露的史树青、杨伯达等5位中国文物鉴定界重量级人物,在收受浙江湖州一老板的几十万元“鉴定费”后,围着该老板自制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的玻璃罩转了一圈,就得出“真品”的结论,评估出24个亿的天价。该老板据此在已经骗贷6亿元的基础上,再次骗贷4亿元。丑闻一曝光,可谓震惊天下。据说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已故的史树青身上,不知史树青在九泉有知,又该往谁身上推?

  其实,假冒“金缕玉衣”案仅仅是冰山一角,这背后“红包鉴定”的现状有多混乱、多肮脏,恐怕谁都无法想象。一些文博机构根据鉴定专家的意见,动辄斥资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从拍卖市场、海内外藏家那里收进藏品,已有好几起在成交后引发了真伪质疑和争论,这中间,如果侵入了“红包鉴定”的毒瘤,为了个人得到一点好处费,不惜让国家蒙受巨大的声誉和经济双重损失,则事情的性质,比信口认定私人老板的“金缕玉衣”为真货更严重、更恶劣了。但愿这仅仅只是坊间的猜疑和传闻。

  鉴定专家也是普通人,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真的有一双“火眼金睛”,对每一件文物、书画都能立判真伪,分毫不差。比如史树青,诚然为一代鉴定泰斗,但他也有“走眼”的时候。比如一次到杭州开会,看到宾馆墙上仿真印刷的石涛小品就断言是真迹;比如他曾在潘家园“捡漏”到一把“越王剑”送给一家博物馆,媒体广为宣传,传为美谈,但后来发现,地摊上类似“越王剑”又涌现了不少。这属于真的“走眼”,他没有以此获利,我们理当以宽厚之心一笑了之。但是,如果堂堂史树老连“金缕玉衣”也会“走眼”,就令人不得其解了。因为,全国现存的“金缕玉衣”屈指可数。作为汉代皇帝或高级贵族死后穿的殓服,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一件之后,后来又陆续发掘了十几座西汉墓葬,出土了十几件“金缕玉衣”,已经复原的仅为5件。如此珍贵的文物,都归藏于国家博物馆,几乎不可能存在于民间。国内顶级的文物鉴定专家对现存并已经复原的5件金缕玉衣分布情况,应该如数家珍,十分清楚,不可能相信哪一位老百姓手头还保存着一件“金缕玉衣”的神话。更何况,他们肯定曾经过目过真的“金缕玉衣”,只要用心看一看,这件“假货”的骗局是不难看穿的。然而,近乎天方夜谭的笑话居然果真发生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几十万“鉴定费”在作祟。加上侥幸心理作怪,认为这样给私人藏品一个“天价”鉴定没有关系。他们也曾天真地叮嘱造假的老板不要拿这件“文物”去交易,“否则犯法”,老板也信誓旦旦表示“决不出售”。他们没有想到商人比书生要精明得多、鬼怪得多,这几十万元的“鉴定费”绝非“慈善捐赠费”,肯定要用来赢得大钱的。当银行工作人员上门催讨贷款时,该老板指着一件“金缕玉衣”说:“全世界只有两件,专家已经做过鉴定,市场估价24亿。它在这儿,我还能赖着你们区区几个亿不还?我只是一时资金周转困难,只要我们通力合作,还清贷款肯定没问题。”说完,他出示了有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签字的评估报告。银行工作人员信以为真,继续违规贷给他4亿元,案发后造成5.4亿元的巨额损失。

  由此可见,鉴定专家们屡屡“走眼”的根本原因,在于操守的迷失,精神的迷失。但愿这只是最后一桩“文物鉴定”丑闻!

  2011年9月9日


美术报 视点 00002 鉴定家何以屡屡“走眼” 2011-09-24 2151926 2 2011年09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