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7版:画家

文章导航

苍莽墨韵写平生

■朱水涌

  ——谢水墨先生的书与画

  “泼尽三江五湖水,笔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谢水墨先生在其画作《真龙图》上长题诗的开篇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一种苍然大气和艺术的胆魄与执着。谢先生常年蛰伏于同安古城的小学校里,除了教书育人,便是将一生的精气神用在中国书画艺术的探求追索上,锲而不舍。对于他的书画,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评价是“艺精术深”,书画家魏传义的概括是“笔力遒劲潇洒,墨韵鲜活淋漓”,而沈鹏先生则称“书气甚浓”。在当下喧哗胜过创作、炒作重于艺术的书画界,一向以银城布衣自称的谢水墨,却以卓然独出的艺术赢得大家的赞誉,这实在也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

  中国书画艺术贵在风神骨气,倘无“情之所至”,“生气远出”,没有足够的学养和格调情操,风神骨气只能是镜中之花、水中泡影。和所有真实追求中国书画真谛的人一样,水墨先生自幼就视书画诗文金石如命,从溯源临摹到运思创作,常常是夜以继日地痴迷于咫尺笔墨之间,其题画诗句中的“妻儿梦呓聊分寂,邻屋鼾声好入诗”,便常是他笔风墨雨挥洒时的情景。对于这位执着于中国书画艺术的人来说,他对书画先人的最大领悟是方家的学养与人格,他敬佩饱学之士,敬重高风亮节之人,无论生活还是艺术创作,从不趋炎不钻营不取巧,而坚信正直坦诚与学养本事才是安身立命的根基。这在今人看起来有些“迂腐”的人生哲学,却实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真谛之一,所谓“咫尺写精神”、“高格出神韵”,谈的便是书画创作最内在的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水墨先生的书画给人的直感是活脱坦荡,画写平生,蕴含生命的律动,艺术理想直指物我浑融的境界。

  中国艺术讲究“取法乎上”,“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源不深,水亦不清”,没有正本清源,难有艺术的大造诣。水墨先生的书法从颜入步,涉猎诸家,早年师从书家罗丹,得大师的手提面命,或师徒各操一管同纸挥毫,或陪老师私访交游、敲诗酌对,其好学与聪颖,深得罗丹的器重和奖掖。自痴迷于中国书画以来,他对中国书法的追索就孜孜不倦,上索秦汉,下及明清,以“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态度,求源溯本,博采众家之长,以日日临池,帖不离手的主张与实践,铺垫自身的艺术基本功,因此对当下书坛一些速成的书法“创新”,常会发出“无本无源”的感叹与批评。作为一名独居一格的书家,水墨先生的书风雄健豪放,虽随意天真而不失用笔、结体、行气的法度,看似信马由缰俯仰自得,却是狂而不野,方不偏侧,圆不轻滑,章法错落有致,气度有牵缰勒马之势。诸多作品,真草隶篆共纳一纸,挥洒自如,鬼斧神工,实在有意在笔前、气发胸腹、力出腕底之功。但最主要特征还在于对书法表现力的探索上,其书法熔冶了中国画经营位置、虚实相生的精华,借鉴了西洋画画面分割的现代构成,字块欹正相生,线条收放有致,章法行气如行军布阵,疏密聚散俯仰相承,让人感到一种“我抒我怀,我写我字”的自得情怀。

  书法是以画为书,绘画则以书为画,书画相得益彰,这或许是水墨先生在书画上最有创意的地方。他以书入丹青,画与书同工,勾皴点染,处处见笔,笔下能感受到篆隶行草的姿韵气力,书法中的欲擒故纵、逶迤曲折和抑扬顿挫、藏露顺逆,也在他的盘衣解褥、互流交错的笔墨点线中得以巧妙运用。在国画这个珍奇的艺术王国里,水墨先生爱梅花道人的拙钝,爱青藤的狂放,爱八大山人的超脱绝尘,爱宾虹的浑厚华滋,尤爱昌硕的宽博苍古的大气和醇厚无穷的郁勃。在这些大师的感染中,水墨先生的画追求一种高风夺人的画风,一种浑然融化、水吸长河的意境。他画松石“四君”,有临空抽取迎风斗寒之气的魂魄,画老松,则老笔纷披有拔地冲天之气势,画墨竹,淋漓酣畅、承接开合如有形的音乐,画梅花,则如沈鹏先生所称道的“尺纸忽然光素壁,顿觉天地十分宽”。这样一种鲜明的创作个性,总是在人们瞬间的感触中激发无限的情趣,勾起人们与作者一样的生命萌动。

  在一幅寒梅的画中,水墨先生如此写道:“苦寒尝尽香益烈,不愿趋炎傲骨生;高标自非凡桃李,铁铮铮然气独清”。有这样一种情操、一种人格魅力、一种艺术的坚守,苍劲老辣的水墨先生自然有艺术炉火的纯青。


美术报 画家 00047 苍莽墨韵写平生 2011-10-29 2195941 2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