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3版:评论

“传统笔墨”在当下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目的和意义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千年的发展也已形成了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完美、代表东方文化绘画艺术的典范。

  “传统笔墨”作为中国画学科的本体是无可争议的。所以,它作为中国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历代传承中得已体现,继承和发展以“传统笔墨”为核心的中国画教育不仅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画今后的走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传统笔墨”与中国画基础教育的关系,自20世纪以来乃至今天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学堂制美术教育方法以来把西画素描视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无视中国画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艺术语言特点。这是以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为基础的中国画教育,遗弃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形式标准,换成了一种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非常混乱的绘画评价标准,颠覆中国画固有的创作审美形式体系,从而诱导中国人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欣赏、创作、学习进入了一个误区,失去了对中国画的解读能力”。

  “传统笔墨”作为中国画学科的核心来审视目前使用的、中学美术教材中中国画基础课程内容,可以发现其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概念模糊、技法分类不清、编排次序混乱、课时安排不合理等等。

  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今天,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以中国画学科本体为起点梳理中国画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首个环节,通过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使中国画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做些铺垫与尝试。

  1.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画教育的特点

  我国最早的美术教育机构出现在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在960年设立的翰林图画院是最早的教育机构。翰林图画院开设山水、人物、花鸟三科,并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录取和培养画家,这一模式延续了近300年。之后,元代设立了画局、明代设立了画院、清代设立了供奉画院或称之如意馆等机构,但是其功能之中已经淡化了中国画教育的内容。

  中国画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长期延续着师徒授受法,这一点与世界各地早期美术传承的模式基本相似。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外美术教育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比起原始美术教育,它具有教学的意识强,无论教者还是学者,都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行为的存在,因此,师徒授受的美术教育相对于原始美术教育是一种显性的美术教育,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示范和模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出了教育形式化的特征。

  学堂制脱胎于中世纪的欧洲行会工场教育,以美术学院形式相继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如1498年出现的达芬奇学院。晚清时期中国画教育进入学堂制阶段并逐步呈现课堂教学制特征。1902年清政府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压迫下,参照日本学制颁行学堂章程,并先后设立了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北洋师范学堂等一批学堂,学堂内设美术科,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1911年周湘创办的中华美术学校是我国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素描、色彩,采用写生的方法,并开设了人体写生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美术学院,中小学阶段没有开设中国画课程。建国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美术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如陈绶祥先生所说:“自20世纪初西方学院式美术教学体系占领中国美术教育阵地以来,中国画的造型语言规律、中国画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要求被严重抹煞,致使我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教育都是采用西洋画的观察方式和造型法则来进行教学。”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小学相继开设了美术课程,因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这一阶段的美术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大美术概念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涉及到中国画的内容少之又少。尽管如此,这毕竟是有与无的区别,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画存在的意义和中国画教育的重要性。

  2.现行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中国画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画教育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则包含在大美术课程中,尚未形成独立的基础教育学科体系。所以,谈论中国画基础教育的状况,主要依托于美术课程,换言之,今天讨论中国画基础教育,主要建立在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探讨的。

  中国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制阶段后,尽管没有专门针对中国画课程设立的课程标准,中国画教学成为美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但是毕竟有了相对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因此,课程标准的确立与实施成为区别于此前师徒授受形态下中国画教育的典型特征。

  上世纪末,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程。该标准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学习·探索”等四个学习领域,为了体现美术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又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学习活动分为四个学段。该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对每个学段的学习制定了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甚至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新课标(实验稿)从2001年开始颁布施行,也已成为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实施美术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

  中国画作为教学内容的完整出现是在义务教育的中高阶段。即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开始正式接触中国画。在“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这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初步认识形、色(包括墨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在“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则通过欣赏优秀美术作品,了解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美术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入第四学段,即7-9年级,在 “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学习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色彩知识,掌握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在“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国画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3.中国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获得真实的数据,对杭州市区的中学美术教师采取走访式的调查访问,获得了第一手原始资料,同时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杭州外国语学校、杭州保淑塔实验学校的部分班级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在两所学校的初中三个年级段中各选两个班参与调查,共计489人,实发调查卷489份,回收489份,全部有效。之后对浙江省现行的初中美术教材进行研究统计。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以为从目前的中国画基础教育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等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内容不够准确

  目前教材中有关中国画基础内容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为概念不准确,分类不清。以浙江省现行的初中美术教材为例,美术七年级课本教材中对中国画概念的表述是“中国画简称国画,一般是指毛笔在宣纸或绢、帛上用墨和中国画颜料所画的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等。”这样的解释无疑对学习者产生误导,对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分类也不够清楚,从大的体系看分写意画和工笔画,写意画又可分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画可分重彩画、淡彩画两种。对具体技法的解说也有待推敲,如对破墨法的解释:“破墨法是指先画好一种墨色,再用另一种不同的墨色覆盖、渗化。”破墨法的关键在于墨色干湿时机的把握,必须在第一遍墨色未干时下笔,浓墨覆盖在淡墨之上称为浓破淡;淡墨覆盖在浓墨之上称之为淡破浓。

  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用笔技法与用墨方法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无疑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反观美术教材,仍以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课本为例,书中对用笔方法仅用一页、不足100字解说,并没有突出笔墨的重要性。但教材对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要求并不低,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这一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在学习中国画的初级阶段不可能把知识点延伸到如此广、深的程度。

  根据前文阐释的观点,在基础阶段教育中要以观摩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对“传统笔墨”技法基本要素的领会与感悟,以及工具、材料的特点和运用方法,掌握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明确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通过教学重点的掌握增强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

  教学示范不到位

  示范是中国画传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示范教学法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效果最为直接,当然对教师示范的基本技能要求相应也较高,尤其是在笔墨技能方面的修养。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担任中国画教学任务的教师中中国画专业教师不到10%。单从教师专业教育背景可以预见到教师的教学示范难以到位,调查结果也显示,能理解教师示范并感到满意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15%。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教学示范环节,由于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总体水平不高,致使实际教学效果难以满足中国画传承、发展的需要。

  示范环节的教学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用笔用墨的技能,此外与教师语言表述的技能也密切相关。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狭窄、基本理论薄弱、教师口语水平一般等状况。一些教师只重视技法修炼而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知识结构不完善,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能。

  中国画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首先,西学东渐,西洋绘画随着西方科技、经济的强大优势在世界范围同化区域文化,因此对中国画的传承构成负面影响。如教师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往往对用笔技法不那么讲究或不加以分析,用笔方法普遍带有随意性。其次,由于主管部门对中国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教师的业务进修、教学交流等方面支持不够,以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基本技能水平流于一般。

  4.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中国画基础教学内容首先应确定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中国画概念及其专用名词概念如写意画、工笔画、笔墨等主要的概念名词。

  对中国画概念的界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材质上看确定以宣纸、绢,墨、矿物质颜料,印泥等为主材质。

  其次从工具方面确定以毛笔、印章为主体工具。至于中国画表现形式的种类可以分为写意画与工笔画两大类。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水墨画、泼墨画等都属于写意画范畴;重彩画、淡彩画以及铅笔淡彩、无骨渲染法等属工笔画的范畴。理顺这些关系是“传统笔墨”在基础教育中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为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述中国画的外延与内涵,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2)对技法的分类注解要明确,如用笔:中锋、侧锋、勾勒、皴擦等;用墨概念中的破、泼、积、宿、焦、重、浓、淡、清等主要的技法注解明确的同时,范画要充分体现出技法质量。

  (3)构图、透视是中国画区分西洋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基础教学阶段应重点加以解说,以引起学生对中国画内在特质的重视。在中国画的构成体系中,诗画一体的构思形式和不等边三角型构图法则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特征;散点透视法则,运用“计白当黑”处理虚实、主次关系,借以营造构成画面气韵。界定、梳理以上这些概念内涵是编务工作的基础,也是体现笔墨价值和传承的根本所在。

  此外,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在课时比例的确定方面,应加大中国画部分的比重,特别强调“传统笔墨”的内容,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充分对中国画予以关照,突出中国画的主要地位,在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应予以认真分析、界定,明确概念内涵,分清主次关系。这些都是保障“传统笔墨”在中国画基础教育中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工作。

  (4)要改变现存的客观问题,学校领导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开放的战略思维,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中国画教育应有的支持。其次,通过对在岗的中国画教师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测试,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中国画基础教学的要求。第三,引进合格的中国画教育人才,确保教学岗位上有合格、能胜任的教师,在课务安排、资金投入、教学设备添置等方面切实落实到位。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数字艺术库的资源,加强对学生艺术体验及动手实践的培养,进而提高中国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画由于保存条件的限制古代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而近现代名家大量名作留存于民间,学校收藏精品佳作是不可能的,自然状态下学生直接面对精品原作的机会自然少之又少。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设施的改善,名画、名作有流向博物馆的趋势。在现代中国画教育中如何应用博物馆、数字库的资料优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在发达国家,博物馆、数字库是教育系统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已经起步,博物馆与数字艺术库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博物馆对社会民众尤其中小学生的免费开放,都为中国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我们相信,与国外美术课堂搬进卢浮宫相类似的现象也一定会在中国画基础教育阶段成为一种平常现象,当然,这个现象成为中国画基础教育中平常现象的背后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去努力。

  注重学科本体兼顾教育功能

  美术学科本体,从广义上讲是美术家和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自身体系的解读;从狭义上说是作品的内在因素,中国画的学科本体“传统笔墨”应限定在传统笔墨的审美范畴。

  学科的教育功能指:在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或学完该学科后,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的良性变化。

  学科本体与学科教育功能是一种互助又互补的关系,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偏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感性因素的教育,即只重视学科本体而忽视学科的教育功能,这种状况不但使美术教学枯躁乏味、降低效果,而且实现不了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或在教学过程中抛弃学科本体,一味地追求教育功能。而当代极有影响的DBAE(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指出:艺术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不能一味只搞艺术创作,而应把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美学等多方面的学习综合起来以提高艺术修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中,既要充分激励学生自主感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和自主创意,又在欣赏环节通过知识的教学渗透、构思方法的指导,还在创作环节通过适当的技能学习……

  学科本体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中国画学科的本体应建立在中国画内涵核心的基础之上即——“传统笔墨”。中国画涵盖的面非常广,不同的教学阶段学科的本体内容不尽相同,中学阶段学习中国画应界定在“传统笔墨”的基础范畴,确立以“传统笔墨”为标杆有利于区别东西方绘画内存的质的差别。

  重视学科本体内涵的界定、促进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中国画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学科本体的同时应兼顾学科教育功能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5

  [2]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国家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4

  [5] 董立军《中国画教育的出路》江西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3

  [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1

  [7] 冯远《东窗笔录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2

  [8] 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4

  [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七年级)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1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九年级)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9

  [11] 车鹏飞《陆俨少画语录》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8.5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八年级)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年级)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6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年级) 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

  [15] 陈洪绶研究文集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5

  [16] 尹少淳 美术及其教育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8

  [17] 徐建融 心境与表现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7

  [18] 常锐伦 中学美术教学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10

  [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年级)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8


美术报 评论 00043 “传统笔墨”在当下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2011-12-24 2268061 2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