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鉴藏

清代顺治瓷鉴识要点

■高松年

  顺治朝是清代的第一个朝代,历时18年。上接崇祯,下连康熙。早期瓷器,多近明晚期的风格,晚期风格又与康熙相近。若没有款识,鉴识时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明末清初战乱较多,官窑生产几乎处于停顿,晚期有所恢复,但质量也不高。倒是民窑生产几乎没有停顿过,尤其是出口瓷的生产,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总体说来,鉴识顺治瓷虽有一定难度,但根据其胎釉和彩料特征以及它的某些特有的装饰风格,还是可以进行辨识的。

  顺治期瓷的胎体显厚重而坚致,但胎料还是洁白细润的,比明末时要坚硬而细润。器足很规整,盘类器的底部已很少出现下凹现象。顺治器底足大都不施釉,但做得比较光润,可见到螺旋纹。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乾隆时,之后就较少见了。削足方式,由少数斜削成尖状的逐渐演变为滾圆的泥鳅背状,器足少有粘沙。因为用胎料厚重,胎质又相对显粗,因此,盘类器的底部常能见到窑裂之痕。顺治期炉一类的器物的底足都是做成饼底实足的钵式。顺治期所用釉料颜色发青,不少器物外部釉色呈鸭蛋青色,光亮度不强。早期的粗器,釉面常显得较为混浊。当朝器物的口沿常好施一层酱油黄色的釉,深浅不一。这种施酱黄色釉的装饰风格,也是识别顺治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朝的青花瓷以民窑居多。青花器大都造型厚重,发色上早期用石子青,发色灰暗,晚期也见发色浓艳者,稍发紫,这是主要用浙青料出来的效果。青花器用于国内的以庙宇的佛前供器为多,发色大多显灰暗。其中色偏黑蓝一类,大多胎体厚重,色泽不够鲜亮,施釉厚处往往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色淡的一类,色泽显淡蓝,类同明末之器。这类器制作常显粗糙,与天启、崇祯的民窑青花器较难区分。另一类用于出口,青花色泽相对显得青翠,器物以盘、碗与象腿瓶、将军罐一类居多。顺治期青花瓷在色料的提纯和焙制工艺上已较晚明时有提高和创新,色调处理也比晚明丰富,虽然不及康熙时那么多,但已能分出浓淡和阴阳的层次。

  顺治朝颜色釉器品种较少,能见到的仅有酱色釉、黄釉和白釉等数种官窑器,而且以盘类为多见。黄釉器常见以暗刻龙纹为装饰;白釉器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肥厚,但光亮度不足,口沿多数施酱黄釉,盘类器盘中常见刻有缠枝莲纹饰。顺治彩瓷主要用于出口,少见青花五彩器,采用在釉面上直接绘彩的方法。多见用红、绿、黄彩,但不像万历时那样浓艳,色泽较淡,红色容易褪脱。

  有些纹饰具有时代特征,可供在鉴识和断代时作参考。本朝之器常见有云龙纹。所画之龙,龙身常被云朵所分割,使龙呈时隐时现之相,所谓“云龙三现”。本朝的龙纹也被俗称为“鸡爪龙”,即其龙爪常画得状如鸡爪,是为特征。留白画法在本朝也多见,其时常在龙毛和龙身之间留一白线,也在本朝常见的括号云上以白线勾轮廓,造成很强的装饰美感。顺治朝的蕉叶纹常是一大一小相间隔,小草画法呈鱼鳞片状,画风苍劲,洒脱豪放,这也是清初画秋草一个典型画法。有一种草叶和洞石的画法为顺治朝所特有:即在盘碟之类的器物上以青花画上一块多孔的洞石或一片树叶,在树叶旁边再一到二句题词,字以隶、行或草书写成,常见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一叶佳式”、“梧桐落叶,天下知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这种图式,实则反映了清初民众以曲折方式所传达的一种对于改朝换代的感慨和期望。当然,尽管这些装饰风格富有时代特征,单凭装饰图案还不能鉴真,要断识真品,还是要从胎、釉、彩料和真正的老气着手去进行仔细鉴别。这是在鉴识过程中须时刻牢记的。


美术报 鉴藏 00013 清代顺治瓷鉴识要点 2012-02-18 2332453 2 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