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艺苑

文章导航

穿梭在城市与黄土地之间

——自述我的绘画艺术

  我每天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和黄土高原之间,寻找自己的家园与归宿。我热爱绘画艺术,相信绘画艺术也在热爱着我;我选择她,相信她也会选择我的职业与生存方式。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1年),也就是 “80后”的一代,也是很幸运的一代。从小生长在陕北黄土地的大山深处,当时几乎与外界无任何联系,文化信息交流非常闭塞,就这样我与黄土地共同度过了20多个春秋,后经读书考学到了省城发展,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打拼与城市人一样地生活。脱离每天劳作的苦海和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甩掉了头把子,拿起了笔杆子寻找理想的事业为父辈“扭转乾坤”。黄土地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挚爱,在我的脑海里面装满了陕北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花花草草,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在脑海里记忆犹新。我想把这些在我脑海里的东西用笔墨语言表现和抒发出来,还要经过数年笔墨功夫不断地锤炼,方可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在创作的过程中选择了自己身边的道具——陕北窑洞和山山水水。我为表现家乡陕北的窑洞、山水、花草、树木,以及人文情怀方面的点点滴滴,特别以西方画科“速写”和中国水墨画“线”的形式出现,寻找原始村落及回归自然的笔墨技法语言表现与自身绘画艺术研究。这样与其他画家相互区别,并在优秀的画家身上借鉴优秀的思想品质,作品有焦墨和现代艺术语言与传统绘画语言在里面融合,形成独特的思想品质和完整的艺术根基。其实我在我的作品中并不是单纯地焦墨来表现,我是想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把我脑子里的窑洞、山川、树石等,试图把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灵魂”感,抒发有一种可思考的意境。因此结合古人总结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六法论”之“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中国画语言表现。这也是我在绘画思想上的一个追求所在。绘画是画家脑海里的思想所萌发的表现,加上画家文学艺术、笔墨功夫上的修养,就形成了绘画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我的山水画主要以“中锋”用笔为主,“侧锋”为辅,这里重要的是要强调书法功夫的修养与文学艺术的熏陶。学好中国画,书法这一关是难免的,只有书法用笔上去,中国画自然能够顺理成章,在画家手中可以游刃有余,悠然自得。我通过《画论》(如《历代名画记》、《中国古代绘画类别》等)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注重平时的修炼与画家、理论家的交流等。尽管这样,目前画陕北人物、陕北的山川等题材的画家有很多,已经成为诸多艺术院校、美术学院、画院的画科题材,在陕西以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以及其他画家为主要阵容来表现陕北的人文历史情怀的不在少数。我画的陕北窑洞、山水、树木,是表现陕北当地历史沧桑的面貌,富有原始沧桑的文化气息和现实生活。画面篇幅都不大,但是我以我自己的“心”,用我自己的良知来刻画我生活和养我的黄土地,我想这样会更生动、自然,更有生活气息。

  穿梭在黄土地婉转的驼铃小道上,对小时候“灌水”“砍柴”“剁草”“背柴”“背庄稼”“放羊”等家务活的回忆,感到无比的愉悦与兴奋,回忆童年,才感觉得童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的财富。我的童年就这么度过的,后来靠读书画画考上了大学,更增加了我对绘画这一事业的钟爱,每天趴在绘画的案板上练习,就这样还是不够的,还得继续努力。同时感到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特别地欠缺,就下百倍的功夫往上弥补,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弥补,汉语拼音学起,就这样,上大学后才学会了电脑打字,独立开始电脑写作,弥补原来空缺的知识。谁说山里的孩子笨,在我看来,山里的孩子并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常和同学开玩笑说,我“幼儿园”还没有毕业。每当过春节回陕北老家的时候,掏出速写本在山里画一些速写,到旧庙临摹古代遗留壁画、与老乡拉拉家常,体验儿时的农村生活,就这样循序渐进,不断地用各种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学养和艺术追求。

  绘画是一件很苦的差事,要耐得住性子,不与名利相互交加,要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会有优秀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才会得到后人的评价和尊重。古代画家大都是隐藏在山里,与外界隔绝,与官场分离,他们的作品在美术史上名垂千古,今天很难做到,因信息的发达和交通便捷。要耐得住性子,这样方可会“成”家。我努力让自己的作品有灵气,充满阳光,表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活力感。我的作品现还属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阶段,要不断地努力进取,才能得到上述要求,望与同行共商大计,把黄土地绘画表现得更好,要有高瞻远瞩的胸怀气象,向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一样站得更高,就会望得更远。前面的路途很宽阔、很长,我会坚持走下去,并且走得更好。

  每天穿梭在城市与黄土地之间,还将持续很长很长。


美术报 艺苑 00019 穿梭在城市与黄土地之间 2012-02-18 2313585 2 2012年02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