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5版:深读

“兰亭”归故里 翰墨绽新篇

□本报实习记者 俞越

  群贤毕至 兰亭雅集

  又到农历三月三,东晋风流万古长。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相会于兰亭,饮酒、作诗、挥墨,而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28年,然而今年的兰亭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中国书法最高奖项“兰亭奖”重回绍兴,荣归故里。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10多个穿着晋朝服饰、梳着小髻的孩子吟咏着王右军的传世名篇《兰亭序》,仿佛把我们带回到永和九年。一千多年前,王右军王羲之带着41位文友来到绍兴兰亭,沿着弯弯的若耶溪席地而坐,喝酒吟诗,一派晋人风流,更是豪情挥墨,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而如今,众多书法爱好者集聚兰亭,晋拜书圣,共享风流。在开笔仪式上,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主会副主席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卲秉仁在右军祠内的小亭中开笔。赵长青略加思索,写下“翰墨声高远,道法自然成”,提倡天人合一,与自然拥抱,赢得一片叫好声。在另一边,卲秉仁书写的“流觞不逝,雅韵永和”则祝愿兰亭雅会年年延续。

  兰亭书法节的另一传统仪式是曲水流觞,42位书法家效法千年前的古人,换上晋人服饰,次第坐在溪畔。青瓷酒杯伴着花瓣顺着溪水缓缓而下,第一杯酒停在了赵长青的面前,他豪爽地一饮而尽,缓缓吟道:“前贤雅集今朝圣,心醉鹅池山道平”。随着一首首诗的朗诵,气氛也是越来越热烈,有的做了打油诗,有的用笔勾画现场,有的则是在一旁的桌几上留下墨宝……

  “兰亭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法和文学,更在于人生,晋人那种风流、超然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重温和效仿。”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感慨道。

  岁岁相似 年年不同

  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戴志祺在23日答记者问时说道:“在冥冥中,我就觉得兰亭应该回兰亭”。看看窗外的天,似乎一切真的是在冥冥中就安排好了的,早上还下着瓢泼大雨,下午转眼间就日出雨散。“兰亭奖”自创立起,整整12年了,第一次回到了发源地绍兴,“兰亭回家”也是这一届兰亭书法节最大的亮点。

  据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刘恒介绍,本届兰亭奖在奖项设置方面做了调整,将原设的艺术奖分为两部分:佳作奖和艺术奖。佳作奖以作者投稿作品为对象进行评奖,而艺术奖则是对优秀作者综合素质、艺术业绩的整体考察,拟由中国书协团体会员和中国书协篆、隶、楷、行、草、篆刻、刻字七个专业委员会推荐一定数量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作者。如此的改变,根本宗旨在于出新人、出作品。

  “书法是文学的根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为文化大国做出贡献,应该要弘扬、普及、传承书法,创作出书法精品。”赵长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们通过兰亭品牌来推动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在新闻发布会上,戴志祺提到,将会考虑将“兰亭奖”永久落户于绍兴,但绍兴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有利条件:要有财政保证,必须纳入政府的规划,同时建造一座兰亭书法博物馆,让新时代的名家墨宝能得以永久珍藏、交流和欣赏。

  身残笔健 锦上添花

  3月24日,借着兰亭书法节和兰亭奖的东风,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浙江省残联和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兰亭杯”全国残疾人书法大赛在兰亭拉开序幕。

  此次大赛的主题是“生命充满阳光,书乡洋溢墨香”,参加对象为全国残疾人书法爱好者,内容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部分全国知名的残疾人书法家到绍兴城市广场为大赛助阵。

  绍兴的残疾人书法底蕴深厚,他们通过笔墨修身明志,陶冶情操,展示自我,活跃在文化的大舞台上,获得了殊多荣誉。上海世博会期间,陈伟强、丁京华这两位杰出的绍兴残疾人书法家在生命阳光馆现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书法技艺。

  “兰亭杯”全国残疾人书法大赛将于4月上旬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方网站”、“绍兴网”、《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等媒体发布大赛启事;6月底前面向全国征稿;在8月底前,大赛评委会按照大赛规程评出各奖项,并在网上公布评选结果;10月,将开展大赛表彰大会,并在绍兴博物馆等地展示获奖作品,同时邀请国内外书法家和获奖作者举办“兰亭笔会”交流活动。

  书法是一种载体,是一个象征,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工具,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有关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广大残疾人书法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赛会是一次精彩的、圆满的、充满人文气息和大爱精神的书法盛会。


美术报 深读 00025 “兰亭”归故里 翰墨绽新篇 2012-03-31 2386413 2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