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8版:画家

江源的城市风情——记“新扬州八怪”代表画家江源

  绘画人生

  从小学到大学,严格地说,江源并没有走绘画道路。他对绘画,只是热爱,没有接受任何专业训练。大学毕业后,为了谋生计,他分配到扬州建筑公司二处。这个二处当时驻上海做工程。他就去了上海,做些公司业务。办事处旁边是普陀区文化宫,挨在楼边是图书馆。在上海两年,对江源绘画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江源走上绘画道路是个传奇。这个传奇故事仿佛与印象派绘画大师保罗·高更相似。高更23岁时就是收入颇丰的股票经纪人。他业余时间去夜校学画画。他35岁时辞去银行职务致力画画,38岁时,离家出走去巴黎,梦想着成为一个职业画家,39岁时,去了巴拿马、马提尼克和塔西堤岛,最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江源也是从业余夜校起步,最后辞去建筑公司技术员工作,走南闯北,渴望着弘扬中国绘画。在上海期间,晚上闲着没事,他就去文化宫报名上夜校。他选修了两门课:速写和水彩。白天,他成为普陀区图书馆常客,从早上开门,一直看书到闭馆。他形容说,那时候,听别人谈什么,就读什么,仿佛像是欠书的债要还。

  文化宫夜校的水彩画老师叫哈定,水平相当高。水彩画分干画和湿画。湿画不好覆盖,要事先想好。他对色彩的关系、冷暖色、饱和度、明暗关系等,在此时打下了基础。水彩画人物较难,画风景容易些。静物也难画,像花卉、水果、蔬菜、盘碟等。水彩画学习,对他后来转型水墨画有很大帮助。

  水彩画要用笔,要把握线条。这期间,他做出练字的决定,这一决定影响到他后来的绘画。两年后,他回到扬州。扬州古代是文人荟萃,书画名家代有传人,园林里楹联、题记、碑刻随处可见,加上市民有尚古遗风,练字人多,写字行家里手也多,这对练字者说是得天独厚的土壤。他练字后发现,原来公司里,自己师傅就是写字好手,很小就开始练字。他们闲着就关在办公室相互切磋。

  他先练颜真卿的《勤礼碑》,买一些理论书来看,后来练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再后来练李北海的字。练字极要下苦功,没有十几年功夫,不见效果。几年后,他经常去向扬州书法名家卞雪松请教。卞雪松是林散之关门弟子。卞雪松说:“书法就是水到渠成,水磨的功。”他十分信奉这句话,每天都抽时间练字,养成了习惯。

  他练书法,后来才画国画。书法,用笔的功夫、线条的把握、用墨,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书法可谓是中国画的基础。“扬州八怪”的传统就是书法入画:金农的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草书等。当今国画界,有些画师想走捷径,欲速达,往往打着探索之名,回避用笔。重要原因是没有书法功底。有的甚至不敢在画上题字。

  1994年前后,江源在扬州书画界已经小有名气。他和一帮同仁经常搞些画展。他认识到,扬州虽然是“扬州八怪”的故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但是,一个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人,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走出去。1997年,他辞去建筑公司技术员工作,怀着把绘画作为职业追求的梦想,南下去了浙江中国美院。那年,他31岁,从此真正地走上中国画的道路。

  江源在中国美院进修山水画专业。教师中有擅长山水的童中焘、何加林,有擅长人物的王赞。“国美”相对开放,国内外各种绘画思潮经常在这儿碰撞,这让小城里来的他大开眼界。比如,有个叫卓鹤君的解构画派,认为中国画须向西洋画学习,把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树法元素解构,重新整合。当然,这不失是一种探索。

  他积极参加绘画新思潮的讨论和论战。有一次,一个学者来讲学,问,什么是中国画?当时有几分冷场。江源就说,中国画是文化概念,如果一定要定义,就是用中国文化武装起来的人画的画。学者反问,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江源说,文化不是血统概念。他对当时那些学者大谈个性,要求取消中国化概念,用材料来分画类,持反对态度。

  反思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克服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我们文化应当保留什么?江源认为,我们克服了帝王专制,但依旧存在中央集权;克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依旧信奉“法、术、势”。在多元化的时代,儒家“仁者爱人”、“仁智礼义信”,“格物致知”和“人本主义”观,依旧应当发扬。道家的“道法自然”科学观,体现着一种自由精神,在艺术境界里当作庄子式的《逍遥游》。他反对画界的全盘西化观,认为那是对中国文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他研究了“海派”与“扬州八怪”的传承关系。比如虚谷,长期生活在扬州,线条看似败笔,但组合起来却充满神韵。任伯年的花鸟、黄震的人物等,让他认识到艺术的本质并不在于技巧,而是技巧服务于艺术。大师就是创造绘画程式的人。绘画就是画心。他给自己定下,用功练字,用心画画。

  1999年,南京艺术学院招收研究生课程班。江源和当今画坛一些优秀的画家胡宁娜、俞慧、王法等同班考入。他们师承周京新和张友宪。比较“南艺”与“国美”,江源认为“国美”重视临摹,更西化,思想更开放;而“南艺”较传统,讲究“悟”,往往在谈笑间渗透着艺术观念和态度。

  江源在“南艺”的毕业论文是研究南朝时谢赫的《六法》,第一法气韵生动;二法骨法用笔……他写道:“气即阴阳,韵是阴阳数量大小变化之组合,组合成一种鲜活的生命体为之生动。‘骨法’一为用笔之功力,二为表现事物结构。‘骨法’即骨节,节奏在其中。”他读石涛的《一画论》,为之相辅证,认识到画是一笔一笔画,也是一节一节。节与节间的节奏美,是事物固有的,和数字、尺度相关。如何把艺术和自然联系?求得“天人合一”?他思考如何把生命哲学融入到绘画理论中。

  他在《易经》中也读到绘画之精妙。在《读书笔记》中写道:“生生谓之大德。绘画根本之处,既不是主观所想,也不是客观所见,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新生的作用体。画中既有物之影象,也有自我生命之影象,都在物我之间……”

  中国美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几年学习,对江源绘画理论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学习训练,他的绘画水平很有长进,当时就被扬州画界称为新星,称为中青代的扛鼎画家。各类画展和商业活动纷至沓来。这种时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格外须要警惕。是沾沾自喜,沽名钓誉?是追求包装和炒作?还是自我反省?江源认识到自己的画,与大师的画相距甚远,中国画只有理论是不够,绘画基本功还须加强,自己的弱点在何处并不自知,他迫切需要得到大师的指点。

  也是机缘巧合,2001年,在北京探亲期间,偶然发现中央美院招收博士生课程班。他主动应试。考他的是张立辰博导。张立辰是潘天寿的学生,善长写意花鸟。他看了江源的画说:“你画得不够狠,线条力量表现不够,要追求简洁,须几笔到位。但是,你很有才华,特别是书法,中国文化的修养也很好。”这样, 他就进了中央美院,师从张立辰,由从前的山水人物画,转画写意花鸟。

  “写意花鸟画”其实是国画中最难的,开始要练梅、兰、竹、菊,其中兰草最难画。张立辰老师的花鸟画, 气势很大,包容性强,属于“大花鸟”。央美的另一位老师郭怡孮的花鸟画,注重色彩,创新较多。江源既学习张立辰的大气,也学习郭怡孮对色彩的运用。

  2002年至2004年在中央美院,张立辰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对他有许多点拨。张立辰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直截了当,指出你绘画需要克服的问题,并不要求临摹他的作品。江源研究生毕业后,经常得到张立辰的点拨。他说张立辰有时三言两语,而自己仿佛顿悟。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江源形成了对中国画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他学画不是从临摹入手,而是从画理跟进的,所以在绘画中,往往不拘泥于过去的手法,从主题出发,特别重视色彩,讲虚实浓淡,克服对光和透视的依赖,以寻求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江源的“城市风情画”,往往是把花鸟、人物、建筑景观、其他物象作整体构架,以表现城市这一大背景环境。在此基础上,他实际上丰富了花鸟画的内容,把“大花鸟”融入城市,融入自己的文化观。

  从“唐人画院”到“新扬州八怪”

  谈“新扬州八怪”就必须说到“唐人画院”。1994年,江源和孙一宏、陆太林、鞠伏强、杨麟、徐中等人,在扬州搞起了一个民间书画院,叫“唐人画院”。画院设在扬州瘦西湖的盆景园。两年后,“唐人画院”组织一批扬州画家去深圳、东莞搞画展。扬州画家的画首次在深圳博物馆展出,轰动一时。

  2000年,“唐人画院”8位扬州画家去西安搞画展。陕西省前省长陈安东说:“你们8位扬州画家,就称新扬州八怪”。说者无意,听者有心。2001年,以江源为首的“唐人画院”画家正式打出“新扬州八怪”旗号,并召开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美术》杂志主编王仲,绘画理论家刘曦林,美协秘书长张旭光,国家画院原院长龙瑞等,重点讨论了“新扬州八怪”与“扬州八怪”间的传承关系,分别对江源、杨麟、鞠伏强、徐中、刘扬山、陆太林、卞雪松的作品作点评。

  会议讨论焦点是:“新扬州八怪”与“扬州八怪”的传承关系。清代中期,扬州、苏州等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资本主义城市萌芽。“扬州八怪”的“怪”相对当时的主流观念。“扬州八怪”的观念强调自由个性的书画,“从‘法中’达到一种‘无法’的境界”。他们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区别于北方宫廷画家。在绘画语言上,注重用笔,注重写意,讲究诗书画并重,特别注重书法。而“新扬州八怪”继承了“扬州八怪”的平民化思想,表现现代人的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绘画作品服务于大众,追求雅俗共赏。

  2002年,“新扬州八怪”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

  2010年,“新扬州八怪”画展及学术讨论会在辽宁“辽河美术馆”举行。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先生、《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博士、著名画家石建国、《 美术报》副主编王平博士、故宫博物院单国强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立辰教授和王宏建教授等到会,对江源、鞠伏强、徐中、刘扬山、陆太林、钟丹群的绘画作品进行讨论。

  鞠伏强的画很注重画面的整体感,注重丘壑的安排,江南风光比较多,很具有江南的特色,从笔墨语言上来讲,他体现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融合了很多精灵画派的特质。徐中的画更强调文人笔墨,很注意色彩,画小桥流水采用焦点式的构图,区别于其他画家的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陆太林画面写实写意,点线结合,感觉很清新,作品《长鸣》虽草草几笔,像抽象画,但笔墨很中肯,有一种哲理、哲思在里面。刘扬山用笔很讲究书法的韵味,语言很传统,画面很清新。钟丹群的《都市女性》的物质感,表现女性的装饰等,挖掘都市女性的美,有扬州地方特点,恰恰有点像古代扬州八怪的特点……

  王宏建教授说:“我觉得跟古代的‘扬州八怪’不一样的就是跟时代气息有关系,尤其是江源先生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现实体验的生活表现在画里面,不是简单的几辆自行车、汽车在里面,那都是表面的,他的精神是今天的,不是古代的,我特别注意他有一幅画,画的《走过咖啡屋》,上面有首白话诗(江源:歌词)、现代诗入文人画里面,这个就值得重视,不一定我们要作古诗词,也可以将心里想的话,用大白话写进去,也有画家早些时候已经用白话诗,只要你的诗跟你的画情景交融,融合在一起,就能把我们带进画里去了,这样造成一种情境、意境,在这意境里面,我们能体会很多,这些东西是活的。”

  《美术报》副总编王平评价江源的画:“……既有花卉也有人物,花卉的色彩用得很灿烂,用笔也很爽朗,给人的感觉很有阳光朝气,更多的是画出自己的一种状态,通过画面来表现一种状态,空间的布局非常有当代的形式感,用笔、用色都有自己的情绪在里面,人物画有漫画的特点,把都市人物融入到画里面,更适合都市人群的审美情怀。”

  2011年11月,“新扬州八怪——当代扬州新水墨画展”在湖南省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新扬州八怪”画家的百余幅作品。《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陈俊宏,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路建平等领导和文化艺术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并一同参观画展。

  据《湖南日报》报道:在展出现场发现,“新扬州八怪画展”不同于以往单纯展出画作的相对单调和枯燥的传统画展,新增了“新丝竹音乐”《新扬州八怪歌》作为背景。该歌曲由“新扬州八怪”领军人物江源填词、中国古典江南丝竹音乐传承人龚铭作曲并演唱、中国爱乐乐团演奏。徜徉在水墨与丝竹之中,参观者们意外享受了一场珍稀的视听盛宴,真可谓是“墨韵留香闻乐声”。

  “唐人画院”的同仁认为江源的进步和成长是惊人的。江源为人,心境从容悠闲,心态平和,才能寻到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他作品中无哗众取宠,夸大其辞,故作姿态,没有烦躁之气。最大的变化是,题材广泛,所见所闻,皆可入画。江源并不是一个只知画画、不关心世事的人。2011年扬州民政局慈善日捐,他代表“新扬州八怪”当场捐出画作20幅,捐款约60万。为全国妇联的慈善基金会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次捐献时,捐出260字《心经》,当场拍卖12万。

  中央美院张立辰教授是这样评价他的学生:“我想通过江源这几年的学习变化说明一个问题,江源以前不是学绘画专业的,是学建筑的,后来到中央美院学了几年,一接触我就觉得他这个人很诚恳,从言谈画语和作品来看,都是很有悟性的,他喜欢的面很宽,言语中对文学史诗、书法方面都很用心,很注意这些方面的训练……他很少去按照中央美院的学生那样一笔一画的,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做,他总是带有自己的想法、意识,同时他表现出很活跃的一面,从而看出他对艺术很有新鲜感,有冲动的热情……从现在毕业这些年来的创作和发展来看,不仅题材上比较宽,同时又有很多想法,比如说都市的风情,花鸟当中的自然状态,用笔都比较随意,而且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意向、意识和精神,尤其是对大自然的感情……中国画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所以他包含的内容、包含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江源的这种画法,我是不加过多地限制和指导,怕对他造成误导,从江源的学习过程和现在的追求和想法,以及他提出‘新扬州八怪’的思想是很好的,今天的发展还是很可观的,这是我的一个感想,这次的展览初见成效,任重道远。”

  江源作为“新扬州八怪”领军人物,似乎考虑得更远,考虑的并不仅仅某个门派。他更多地思考中国文化未来的走向。正如他所说,中国文化主体“五四”后,看似断裂,形成文化断层,就中国画方面说,有人否定国画,考画院以素描等西洋画为主,但是事实是,中国一流的国画大师,偏偏产生于“西学东进,国学危机”的近现代,如黄宾鸿、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等。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会在时代的大潮中涅槃重生。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同时认为,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将会发扬光大。

  “新扬州八怪”的新文化概念,作为当代扬州画坛上一个学术创新群体,以传承、弘扬国粹中国书画艺术,提升当代扬州画派整体水平为宗旨,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与探索,已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大事记

  1994年,创立扬州唐人书画院。

  1995年,在深圳、东莞分别举办了“当代扬州书画作品展”。

  1996年,在山东威海举办“当代扬州书画作品展”。

  1997年,去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山水画。

  1999年,在福建福州市举办画展。

  同年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周京新、张友宪等攻读中国画研究生课程。

  2000年,在陕西西安市陕西省画院举办“当代扬州书画作品展”。

  2001年,在扬州组织举办了“当代扬州书画艺术研讨会”,龙瑞、刘曦林、张旭光、王仲、李起敏等参加,为“新扬州八怪”的问世做准备。

  2002年,“新扬州八怪”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

  2002年,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郭怡孮博导攻读写意花鸟博士课程。

  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画精神”博士生毕业展。

  2005年,作品入选“中国首届写意画展”。

  2006年,调入北京画院工作。

  2007年,调入北京朝阳区文联工作,创立朝阳书画院并任院长。

  2008年,特邀参加“郭味蕖诞辰100周年画展”。

  2009年,开始围绕画朝阳,提出“城市风情画”概念,并积极探索、创作,作品有《朝阳新貌》、《尚都早春》、《三里屯广场》、《朝阳春色》等。

  2010年,在辽宁辽河美术馆、沈阳辽宁美术馆分别举办“新扬州八怪”画展、学术研讨会。

  2011年,《美术报》两个整版介绍了“新扬州八怪”。

  2011年,由澳门基金会主办的“江源城市风情画”个展在澳门展出。

  2011年,在湖南长沙湖南省美术馆举办“新扬州八怪”画展,并同时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美术报》、湖南卫视、长沙电视台、书画频道等10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近百家网站也报道了此次画展。

  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网、《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旅游》等报刊分别对江源及其作品作了介绍。

  2011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对“新扬州八怪”作了报道(多家媒体网站转载)。

  2011年,由江源作词的“新扬州八怪歌”在湖南卫视演唱。

  2011年,《旅游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分别拍摄了江源“人物专访”,并在不同频道播出。

  申维写于小十三湾

  2012年2月

  (申维,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首届《北京文学》奖得主。)


美术报 画家 00048 江源的城市风情——记“新扬州八怪”代表画家江源 2012-03-31 美术报2012-03-3100010;美术报2012-03-3100011 2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