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0版:画家

文章导航

【诗意画僧

——记明鉴法师

  凌晨时分,星斗弥瞒,山色微茫,伴随着钟楼上悠悠的钟声,僧侣们披袍搭衣在禅堂默坐,再排班出堂,伴随着有节奏的“铛铛”的云板声,步入了庄严的圣殿。

  暑往冬来,每一天的清晨,当人们还沉睡于梦乡之时,僧侣们已经在做早课了,他们应该是这个尘世间起得最早的那一部分人,明鉴法师每天也恪守着这样的生活规律,没有了尘世间那些应酬,没有了画友们的小啜雅聚,没有了夜半醒来即兴挥毫的狂逸,这与他出家前的生活大相径庭。他曾是个通于戏剧曲艺的风流倜傥的性情中人。僧团严谨调练身心的作息时间,规范的生活。即所谓修行,是先修正自己的不良习气,寺院的管理制度对于调治身心、去除习气则如盘蛇入管,入管则直,作为僧团的一份子,他已能自觉地融入其中了。之所以拈出这样一个话题,是因为在当今许多的所谓画僧,过着游离于僧团之外的生活,基于这一点看,明鉴法师就难能可贵了。

  一枕烟霞睡未赊,不知春去野人家。

  数声啼鸟出窗外,惊起山僧扫落花。

  ——《八指头陀诗》

  洒扫闲庭后,每日临帖习字,也是明鉴法师的日课,他的书法创作的灵源来自身心的体验。其小楷作品宗晋唐写经,其气势内敛,点画精到,流露出僧人特有的静穆、冲和之态。在其居住的慈云阁小院,法师亦种芭蕉数株。他喜爱绿天庵中怀素的书法,也喜爱佛门居士黄庭坚,而法师用工最多的是清代的傅青主,他就喜爱那宁拙毋巧的艺术语言。观法师作草书如壶口倒悬,决堤千里,酣畅淋漓,显露出禅家“一杖敢担日月行”之豪放气概。除此之外,法师最喜云游,每次扶筇归来,逸兴而书便有了唐人戴叔伦诗里的境界:

  日日涧边寻茯苓,柴扉常掩凤山青。

  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

  经窗禅余,明鉴法师的大部分时侯用于绘画,以笔墨为佛事、丹青作供养,其简笔人物画上溯石恪、梁楷,寥寥数笔,神形兼备,也表现了法师潇洒的人生态度。他的山水画则远取北宋马远、夏圭及明人唐寅、戴进风骨,近收今人孙克纲之泼墨,于浑厚华滋中又含萧疏朗峻。但法师总觉尚不尽意,意在求索在笔墨中呈现出禅宗所谓“金风体露”之画风。法师的花鸟画则私淑其在俗时的邻居,津门梁琦老先生;出家后多写出了八大山人的墨韵禅风。

  其中,法师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瓷板画,为寺庙量身定做,如紫云山老祖寺《千岁宝掌和尚行化图》,长32米。青花大瓷板画《深山藏古寺》都显示出明鉴法师驾驭绘画语言的非凡技巧。

  明鉴法师常住在黄梅四祖寺,这里是禅宗祖师四祖道信大师的道场,古称幽居寺,后倚破额山,前有碧玉流,环境清幽,是理想的清修办道之所。恬静的山居生活逸养了法师的艺术灵根,烟霞清供也激活了其内在的潜质,“禅余高诵寒山偈,饭后浓煎谷雨茶。尚有闲情无著处,携篮过岭采藤花。”石屋清珙禅师的这首山居诗不妨也可为明鉴法师的生活作一写照。

  闲暇时,法师也喜欢吟诗作文,其作品散见于《禅》、《正觉》等刊物,人们喜爱法师那简单疏朗、富有禅意的文笔。继《释明鉴画集》、落叶收藏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相继面市后,其文集《山房涉事》也将推出。

  许是夙缘所至,一自法师来在破额山下,便有了安身立命之感,离开了那个生活了40年的大都市,在法师的作品中就常看到自嘱“山僧”的题识。每于雨暮雪霁之时、花黄枫红之际,徘徊于畛溪草径,也于月残星朗之夜、鸟栖虫鸣之日,凝神于天地乾坤。黄梅此地,处三省交界,交通便利,这对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法师来讲可谓得天独厚。他曾经五上匡庐、六登黄山,每次云游归于慈云阁,凭窗啜茶,遥望云雾中的灵润古桥,一种悠远之思便会油然而生,每于此时,便会吟出清代画僧弘仁游黄山之诗:

  黄海灵奇纵意探,归来篱落菊毵毵。

  溪亭日日对林壑,煮茶吮墨一懒憨。


美术报 画家 00060 【诗意画僧 2012-03-31 美术报2012-03-3100011;美术报2012-03-3100014 2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