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深读

放眼垃圾 书写艺术

花俊展览《看·待》

  本报杭州讯 记者 庄燕琳 自从两年前在杭州半山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当过义工之后,花俊与垃圾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垃圾带给他喷薄的艺术灵感,也使他对生命、对人生、对自我有了更多的体悟。“那里深藏着杭州19年的全部生活垃圾,整个场景异常壮观,令人震惊。它真实地记录着你的故事,你的生活,现在去可能还会发现自己丢的垃圾。”

  4月1日,在浙江三尚艺术中心,花俊举行了他在杭州的首次个展《看·待》。“看”是花俊如何看垃圾,观众如何看他的作品;“待”是花俊如何对看到的东西作出回应,观众如何对待他的作品,这是两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双重的看待。

  展览在环卫工人合唱团的3首歌曲中开幕,独特的展出方式令人欣喜,布局考究,内容丰富,主线明晰,每件作品都是一段故事,吸引着观者驻足去靠近去寻找。所有的作品都与垃圾有关,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从垃圾说开去”,长卷是花俊创作的《垃圾日记》,连续记录了他家里10天的生活垃圾;墙面的书法作品是用垃圾灰砸出来的;大型绘画《天子岭》系列则是取材于2010年在天子岭所见到的垃圾山场景;影像播放的内容是2010年花俊在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进行书写的纪录片,而纪录片的对面墙上则是花俊前两年创作的水墨作品,是4幅残破的观音、罗汉、弥勒头像,静默神圣,似乎也在观看,与主题自然吻合,又带有某种救赎的意味。

  艺术圈流行跨界,但也容易流于形式,花俊的跨界有所不同。除了水墨,他尝试过摄影、版画、雕塑、设计、行为等方式,就在此次展览之前,花俊解衣盘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书法行为,在白墙上用特制毛笔蘸白色乳胶,现场书写了《心经》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12个大字,每写两个字就停下来,顺着笔法走势用垃圾灰和尘土用力砸击,一时间整个展厅烟雾缭绕,字迹竟有如水墨般盛开绽放,晕染开来,内容与意境浑然天成,现场的观众都屏息观望,沉浸其中,这分明的确就是一幅水墨作品!相比于2010年在天子岭用书法包裹垃圾山的现场创作,这次书法行为更具书写的韵味,书法与行为两者结合得也更为贴切。在花俊的展览中,会感受到,不管是怎样的艺术形式,即使是影像和行为,也都会渗透出浓浓的水墨意境。形式于他只是媒介,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主题选择最适合表达的艺术方式,仅此而已。艺术本就是自由的,花俊的跨界带有浓厚的人文积淀和智慧哲思。

  垃圾堆积成山呈现出满眼荒芜,同时它又是另一个循环的开始,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是一个破败与希望交织的所在。花俊用传统笔墨描绘的画面上,垃圾既抽象又真实,被赋予了水墨艺术的新生命,散发出奇特的美感。尽管此后创作总是围绕着垃圾展开,但环保意识并不是展览宣扬的核心,对于艺术家花俊来说,世事皆有因果关联,之所以选择垃圾来创作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美术报 深读 00018 放眼垃圾 书写艺术 2012-04-14 2400565 2 2012年04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