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鉴藏

民办博物馆亟待科学发展

■张晨俊 姜辰蓉

  随着民间收藏持续升温,我国民办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文物传承保护与社会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扶持政策不够明确、专业人才缺乏等影响,民办博物馆存在定位模糊、发展受限等问题。

  日前,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民办博物馆需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探索出更加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初具规模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收藏持续升温,我国民办博物馆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进入快速与多样化发展阶段。

  统计显示,经各地文物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现已超过500家,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的民办博物馆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出于公益考虑将私人收藏转化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把自己多年的藏品与更多人共享;二是出于经济考虑将私有藏品公开展出,达到以藏养藏良性循环;三是企业办馆,通过民办博物馆运营树立企业形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指出:“当前各地对民办博物馆的关注方向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将举办民办博物馆作为融资手段,形成文化旅游投入的主要力量;有些地方将民办博物馆作为引导民间收藏有序发展;一些地方将民办博物馆作为转变地区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手段。”

  特色鲜明、门类丰富、办馆方式更为灵活的民办博物馆,在文物传承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原真性保存了唐代“西市遗址”,为陕西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模式。以展现红山文化为主题的辽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现在已被当地教育部门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万名中小学生在此接受历史知识教育。

  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高玉书说:“通过将私人的收藏行为转化公益性的社会文化行为,民办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物保护与历史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发展瓶颈

  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多部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制定符合各地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措施和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明确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

  记者了解到,民办博物馆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明确、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民办博物馆自身应着力突破几个难题:

  经费问题。由于民办博物馆大多是由民间资本积累与个人收藏的形式转化形成,在博物馆建设、维护与运营过程中,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短缺往往成为众多民办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大唐西市博物馆用于遗址本体日常监测管护、环境治理等支出日均万元以上,年度运转经费达到千万元。”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说:“对于‘创业初期’的民办馆来说,赢得市场还需要一个过程,资金不足,往往是民办博物馆在实际运营中的一大问题。”

  人才问题。专业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民办博物馆由传统的私人收藏场馆逐步转化为集文物传承保护与公共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社会文化传播载体,受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及自身发展条件限制,很多民办博物馆在专业人才建设层面较为欠缺,影响健康发展。

  自身“造血”

  针对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民办博物馆需要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陕西文物局局长赵荣说:“我们始终提倡由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事业,这也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在技术和政策方面,政府也可以给予民办博物馆一些专业的指导。比如目前我们支持大唐西市博物馆的方式,就是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选派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的干部,对大唐西市博物馆进行对口业务支持和指导,从而助推民办博物馆的科学发展。”

  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高玉书表示,在争取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的同时,民办博物馆只有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自身办馆理念与文化特色,是民办博物馆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如何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得到广大观众的欣赏和认可,是民办博物馆必须思考的问题。无论是深入社区还是出国巡展,民办博物馆只有针对自身特点,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文化产业,才能不断提升‘造血’能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来。”高玉书说。


美术报 鉴藏 00013 民办博物馆亟待科学发展 2012-04-21 2402165 2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