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7版:画家

文章导航

寻境墨色间

■西 沐

  ——姜作臣山水艺术解读

  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总体上出现了三种取向:一是对传统的传承,最为核心的是对笔墨的传承与锤炼,但在对笔墨认识的提升层面,功课做得非常不够;二是从哲学象征层面展开对山水画构图精神及视觉层面的探索,核心是探求自然的哲学象征以及这种象征通过绘画所表现出的精神,这一趋向更重视语言的象征符号化的探索,很少涉及语言本体上的探求;三是建立在中国绘画语言传统上的生发,是对笔墨状态的一种转化,是建立在绘画语言本体上的一种新的生发与构建,是深入地潜入传统而又能举生命之力推陈出新的一种探索过程。凡此三者,可基本概括当下我国山水画探索的基本脉络。事实上,众多的探索者也一直从不同的切入点与层面不断地推动中国山水画“出新”发展的步伐,其中,姜作臣坚定地从彩墨的创作实践入手,秉承“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理念,践行中国文化精神的向度,不断地开拓并走出了一条异于上述三种取向的另类探寻之路,丰富并深化了当下山水画探索的一些境况,为人们开启了山水画研究与创作的另一扇大门。开启的大门虽然不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景象,但至少有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参照,这也许正是我们关注并研究姜作臣彩墨山水所应有的学术之本义。

  姜作臣早年一直从事油画的研习与创作,具备了坚实的造型、色彩及画面的整合构建能力,这为其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我们知道,笔墨在中国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在绘画的过程中既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修为与认识。姜作臣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在文化精神的陶育过程中,将色彩与墨一起作为一种不分高低的言说及思想媒介与载体。他认为,色彩是另一种墨,墨是另一种色彩;以墨为色,以色为墨。这种观念进一步拓展了姜作臣绘画表现的视野,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其创造出新的理念与认识,由笔墨到笔与彩墨的媒介表现的转换与转型,使这种新的笔墨观念与认识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中不断调适,最终找到了新的立足点与生发的土壤,并使自己的山水画在创造性的拓展中呈现出了文化精神的灿然光芒。这时,姜作臣关于彩墨的探索,就已经融入中国画的理念与认识之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法、语言及媒介层面,更多的是在文化与绘画精神层面找到了一种言说的契合,更难得的是,这种契合是建立在表现的出新与张力拓展的过程之中的。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丰富与拓展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实践,拓展了当代中国山水画探索的格局,从而使山水画的创作呈现出了更为鲜活的当代性与时代背景。为此,有评论认为,姜作臣的作品格调高雅,意禅境邃、幽秘、遥远,表现出虚无缥缈的心灵图景与境界,被同行推为开派山水,仅2005年他就连续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4次大奖,成为备受关注的彩墨山水的重要代表性画家之一。

  姜作臣的绘画探索更多的不是一种程式化的言说与传承,而是一种立于某种状态的体验与追寻。这种体验与追寻不是源自于别的激发与触感,而是在特有审美经验之下的一种言说困境,是站在文化精神向度上的一次次对传统笔墨的审视与对艺术创造本质的反思。于是,姜作臣勇敢地迈出了其绘画创作极为重要的一步,用一种全新的言语形式去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与山水境界,从自己的生命状态中采用逐渐渗融的方式,而不是开闸涌泉般地去观照传统,拥抱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精神,在自己并不急于催生的缓慢生长状态去体悟、追寻与遥寄自己心性的境界。姜作臣避开商业化的速成而采用慢慢生长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种为人为艺的态度,我认为,在更多时候,这既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感悟与爱护,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养护,是践行知行统一的表现。所以,在我们要研究与分析姜作臣的绘画艺术时,只有从此出发与挖掘,才能真正发现与认识姜作臣探索与追求的脉络;也许只有沿着这种脉络,我们才会发现,在快餐化与浮躁的文化背景下,他所表现出的那一份淡定与从容、一种安贫乐道而又在艺术创造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对于中国艺术及其文化精神的生发,我想,具有这种精神是一种前提与基础。虽然他们并未被列入所谓的主流与国家团队,但艺术史清晰地向我们呈现,历史不是由在看台上的过客创造的,昙花一现之后,往往是极具生命力的百花争艳;在更多的时候,当代艺术精神可能更需要姜作臣这样既有文化自觉又有文化理想者的探索与培育;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原野上,而不是天天走在红地毯上,才会在历史上留下脚印。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其艺术的探索不仅仅决定于其感悟能力与审美的经验,也不完全取决于其绘画的语言与技术,更为重要的也是最易被人所忽视的,是取决于艺术家所处的状态:生命状态、生存状态、探索状态、环境状态以及文化生态等。有论者认为,姜作臣依借空间境象来表达自己平和、宁静、幽雅的心境,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处理峰峦石屿、眉黛遥岭、平溪浅濑、疏林淡影、茅亭茶客等画面,设色淡雅、朦胧,布局高古,从而构筑画家崇尚和谐宁静之美,追寻了然洒脱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在很多方面,艺术家的这些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探索的广度与持续性,但纵观我们的研究与探讨,对这方面的深入关注做得并不够。为此,对姜作臣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就从其不同的状态入手,分析其感悟的特征及审美经验的取向,进而探索其审美趣向中的文化及其精神追求。

  一、姜作臣生命状态中所呈现出的淡定,是一种不重物欲而尚神的可贵的人生理想状态,为其在艺术上近似修行似的探求状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修炼中讲求内敛及向内修持,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知行统一与慎独,这种理念与境界在心性的蒙养中契入绘画的探索实践与追求,从而使绘画的探索与追求也成为一种积淀与修炼的生命过程,这时,绘画就会在更多的时候成为呈现生命状态的一种方式与路径。生命中的自由及修持中的全面发展的智慧就会整合在绘画的追求之中。这个过程既是艺术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进化的一种境界。所以说,生命状态中的这种淡定为姜作臣的山水画创作赋予了厚实而又具活力的秉赋,而这种秉赋单靠学习与知识的积累是难以达成的。可以说,这为姜作臣的创作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与可能。

  二、寡欲清心的生存状态使姜作臣在欲望的诱惑与延伸中能够守住自己,守正思考的方向,将更多的注意力与精力聚焦于绘画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不少与他同时出道的山水画家,都已名利双收了;可绘画能力极强的姜作臣,在绘画市场高歌猛进的几年间,似乎是遁隐失踪了,颇令人费解。事实上,他在生活可以称为拮据的情况下,将自己隐起来,让自己静下来,在与生存的艰难较量中,慢慢地修为自己想要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无关功利、只考虑离自己的心性更为接近的艺术境界。这时,生存状态也就成为其追求的一个部分,与这种状态抗争也成为艺术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对生存状态的把控程度,而不是取决于这种状态的优劣程度,因为在更多时候,优劣是世俗化的物质标准的一种评判,它对极具个性与精神性的艺术探索的影响肯定不是成线性正比式的。姜作臣虽然不是苦行僧式的修炼信徒,但他始终认为,有时,优越的生存状态对于艺术的探求反而会是一种障碍。

  三、散淡养神的生活状态使姜作臣的探索多了一些时间的打磨与从容。当然,这种打磨与从容在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耐心与执著。姜作臣养有一鸟,堪称神鸟,似乎与他本人融为一体,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似乎没有间隙。每天到了某一个固定的时间,小鸟就会用与其主人一样浓重的山东腔提醒:“赏街(上街)!赏街(上街)!”然后爬在主人的肩头上或神气活现地站在主人的帽沿上陪同主人一起逛街买菜或散步,从来不用绳索之类。小鸟有时也会淘气地这儿飞飞,那儿逛逛,只要姜作臣轻轻喊一声,小鸟就会立即飞回来,问及其中的原因,他总是憨厚地笑曰:“像做其他事一样,你要把它当回事,经常与它交流。”“当回事”可能是姜作臣为人为艺的一份执著与担当。在生活中,散淡不仅仅是姜作臣的一种生活态度,可能在更多的时候也是一种境界,其中,看淡物欲与神定内心是基础,“清”、“静”、“简”是要义,再加上把探索“当回事”的担当,散淡而神往的境况就会在生活的状态中不断地滋生,生活的品质与探求的艺术格调也就越发地明晰,从容、大气、正气的文化气质也会在散中聚合,在淡定中凝结,于是生成一种艺术探索的执著而变得诗情画意、富有神采。

  四、若即若离地应对复杂环境的态度以及换取思悟与探索的独立性与自足性,使姜作臣在更多的时空中完善自我。艺术探索是需要投入生命去登高望远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生发“会当凌绝顶”的感悟。探索是一条寂寞之道,在很多时候是不需要观众的,更多的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甚至是以人生与生命为代价。在当下社会及文化转型过程中,功利主义及快餐化的审美文化不断蔓延,不少艺术家已深陷其中,在时尚化与“轻、薄”化的热闹中,逐渐放弃了追求与审美理想及执著,成为应逢时下风潮的逐浪者,并在物质与名利的沙滩上构筑自己所谓的艺术大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姜作臣若即若离的环境融合之法,是一种极少受时下环境干扰又能感悟并融入时代、保持自己探索与思考独立性的智慧。当然,对这种智慧的把控,需要的是一种“舍”的精神,因为时尚与潮流在很多时候是有利益推手的,因此,若即若离也是一种对待利益的态度。也许正是这种游离于环境的态度,才使得姜作臣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其在艺术创造之中释放身心,完善自我,以成“君子不器”之道,也使其在纷繁中不仅能够独善其身,更为重要的是在“舍”与“放下”而换来的时空中,完善自己,保养心性。

  五、姜作臣在“合而不同”中整合文化生态资源,蒙养自己独具特性的文化积淀与审美经验。当下,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生存生态面临四股势力的冲击:首先是工业化与商业化所带来的产业文化的冲击;其次是在全球化的浪潮过程中,先是经济、信息,而后是文化也必须面对全球化融合的冲击;第三是科技进步使社会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后对文化生态所形成的冲击;第四是个性的觉醒与自我意识的强化,使文化生态从基础上更富有多元化与多样态,从而使文化的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前景与格局。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一个艺术家找不准价值构建的切入点,就极易陷入伪文化的丛林之中而找不到文化价值构建的根。姜作臣正是有了坚定而从容的文化自觉,才在文化大生态的变迁之中时刻保持一种有见识的清醒,在艺术的探索中不断整合各种资源,一是在生态过程中放养,二是在生态发展中有目的地选择。也许正是有了这种文化上的考量,他对彩墨的探索才能达到起点高、品位够,在当今山水画坛中独树一帜,并正在成为一个学术探索中有高度的标示。

  我们从分析的角度来解读姜作臣的山水画创作,就是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状态在一个艺术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解读状态在创造中的作用,而艺术正是通过这种创造而使人获得身心的自由,并由此实现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姜作臣在艺术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如果这种作为对当下画坛有所启发的话,那就是,艺术是一种生命状态,它需要的是真情的不断流露。

  听,老姜的八哥又在催促他:“赏街(上街)!赏街(上街)!”


美术报 画家 00047 寻境墨色间 2012-04-21 2408234 2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