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80版:活动

文章导航

  (紧接第79版)我们画画是在画境界,笔墨为小,境界为大。

  传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学问,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心学”,很多是要我们在笔墨之外来立言。我们一辈子就是在画一张画,画自己的修养、人格。我们如何有儒家的皮囊、道家的身板、佛家的心肠,要用一生的修为去做,才能得到大智慧。

  正本清源,就是认识自己的母体文化,探寻文化本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么深厚,如何吸纳?要吸收精英文化,弃去那种昙花一现的大众文化,即快餐文化。

  我们如何去建立有民族精神和独立人格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体系,肩上挑着两个担子:一是维护,二是拓展,二者都是精神层面。

  如何建立有中国风度的中国画气象,或者是气格,荆浩在《笔法记》里面提出,气者,形随笔运,取象不惑。有气在就有生命力。实际上我们的造型就是“取象不惑”。画画就是笔墨从心,内心触感随着笔墨而出即如宋人郭若虚说的“画乃心印”。实际上一张画就是你的五脏六腑,就是你的内心表白。每个人生下来都一样的,只不过态度不同,画画就是画自己的态度。

  绘画过程中,怎么画是一个基础,画什么、为什么要画是更重要的追问。画家要时常问自己为什么要画画?这是一个了法,是一个运技、明理、悟道的过程;了解方法,运用你的技能,了法运技就是临摹。明理,就是要明白画画的道理、学理,这个理有含情理、物理。如何去理解这个形象?用什么技法加以表现?最后又贯穿到悟道,如此循环往复、举一反三。所以运技、明理、悟道就是我们创作的行为轨迹,最终离不开精神探索为指向,所以画画还是要通过师古人、师造化、师心迹这三个过程贯穿始终。

  曾宓(浙江画院画师,著名山水画家)

  理论家把画画的事搞复杂了,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如地域性与时代感,古人重视生活本身就属于时代生活,我的画有点成就的话就是深入生活,作为画家,最要紧的就是深入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成为真正艺术家的三要素:第一,天赋要高;二,气局要大;三,底气要足。大气的人看大关系,小气局的人看小情趣;天赋和气局是天生的,但经过后天努力也可以弥补和养气。

  中国画仅靠聪明劲不行,还得要靠功力。

  一个成熟而长寿的人需要做到:慢吃饭、多运动、少生气;动辄生气的人是不成熟的人,其寿也短。

  张立辰教授:

  聆听了这几天课,很感动,有一个感觉,浙江的国画家包括国美的中国画教学,大家都在不断地实现着潘先生战略性的理论,即中西绘画拉开距离。潘先生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提出这个论点,但长期以来在一些美术研讨会中发现,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问题既迷茫又乱,在潘先生提出这个理论之后的几十年当中,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没有哪一家报刊,或者说哪一个时期大家专门讨论一下潘先生“拉开距离”理论对我们当前中国画的发展有什么用。应该说没有把潘先生的“拉开距离”论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它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命运。相反,最近几十年,我们随处可听到中西艺术要接轨、拆墙等理论,很多国画家是把中西艺术混淆,特别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很多画中国画的人已经是盲目到看不清楚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哲学精神。而看到这些问题的恰恰是画西画的专家,他们说:中国画画得跟西画一样了。应该说,中国画发展在当今时代的确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这几天听课下来,恰恰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很多中国画家非常清醒,非常自信,中国画不仅能发展,而且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好,中国画完全可以有和西画不一样的发展路子和方向。

  黄河清先生谈到了中国文化、中国文明是早于、高于西方的,这点是肯定的,也是有文字考证作为依据。将来事实也会证明世界文化的高低,我也相信潘先生的“中西绘画拉开距离”论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国画发展的战略思想。

  (按:文中人物排序不分前后,仅根据发言次序而定;其次,本刊所载专家发言,限于篇幅,略作删节,详细文献将以专书形式再次出版;唐书安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敬希校正。)


美术报 活动 00080 2012-04-21 美术报2012-04-2100009 2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