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设计

文章导航

烹饪·基因·软件·版权

  这几天,由上海那位执着的研究生自费建立的关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资料库“掷出窗外”很自然地随着媒体热情的播报而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火爆”背后的原因,恐怕也是所有将“民以食为天”奉为“教条”的“物质人”的一种捍卫生存的自觉。于此,我无意拾人牙慧,但作为餐饮大国里的一名消费者,我忽然联想到,传统烹饪术中竟早已流行着现代“自由软件”的概念。

  按照“GUN工程”中文网页(www.gnu.org)给出的定义,在成功获取软件源代码的前提下,其最终关注的是“使用者运行、复制、发布、研究、修改和改进软件的自由”。我非是生拉硬扯,可他们强调的那4种构成现今所谓“著佐权”(copyleft,又称“反版权”、“公共版权”)的“自由条件”,事实上也一直在菜式的创制和演进上有着明确的体现:比如“自由之零”与“自由之一”便可指向自由地获取合格的烹饪工具,以及新鲜、可靠的食材(即“源代码”),继而依据品尝者口味进行自由配搭,或者是针对已有指南及食谱执行自由改良;当佳肴经个体食用后,也完全能够自由地向大众推广,并因其独特的营养和审美价值令整个社群受惠(即“自由之二”、“自由之三”)。

  据此,我们那种对于食品安全恐难消退的“高热”,实际还折射出一个深层的对于“自由”的关注。若回到我的专业,也可以说,就是人群对于“自由设计”,即涵盖知情权、操作权、使用权、更动权、监督权、训诫权、抛弃权等等在内的,一种复合了的、格外的“倾心”。而与之相反的“限制”的集中体现——“版权”,在主人公享受美味的这一刻,最好还是不必登场了吧!

  假期赴京,继续为两年前承接下的编撰一本前辈先生的文集而奔走。翻查档案之余,我约上七八年未曾晤面的小弟G用餐。在一桌制作粗鄙的食物面前,于母校攻读知识产权法学硕士的他,却调侃到,如果未来人类的基因可以合法且按需地进行组合,其间势必还将牵扯上版权问题。那么,包括所谓“创造”、“修整”出讨喜的长相、称羡的身材等等,其执行选择、优化的前提,是用户还得考虑支付“版税”。

  于是,在我看来,这显然也构成了一种设计,比遍饰彩画、圈环的纹身、穿孔术更能反照出我们对于灵魂和肉体的自由追求:被动地降生,却希望能主动且积极地,或者就是自由地面对这小小寰球。

  不得不承认,对于“艺术法”体系,特别是在理论层面推动“设计法”,我开始产生了一些新的迷惑。我最早的想法只是希望全面、合理地保护创作者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着眼点还是在创作者的利益之上。当然,“GUN工程”的一些论证逻辑,倒也令我倍感启发。

  他们总在强调“自由软件”并不是“非商业软件”——尽管外人看去有点“贪财”的嫌疑,不过,这确是保护社会人持续的自由创造力的必备前提。但,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正如通过支付费用而进行品尝,之后,你却可以自由地于此基础上改良出新的“美味”,并自由地再次售卖。所以,“自由软件”的源头似乎仍是“必须适用于商业用途”,可以借助商业模式进行开发。

  或许,至此便该做个小小的总结了:“自由软件”的独特价值是包括获取、出售在内的众多“自由”,但比之“非自由软件”却有更大的漏洞,即彻底忽视了非“智性”拥有者在技术掌握方面的实际苍白。

  软件和设计一样,现阶段并不是真的人人都能轻易上手制作、修改——有谓“开放源代码于我而言等于不开放”。还可以这么说,煮饭、烧菜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也是极具技术性的工作,因此才催生了最没有版权保护意识的饭馆,和我们这些最乐于随意侵犯版权的“冒牌厨师”与贪心食客。

  所以,我在重新思考近几十年来轰轰烈烈的版权保护运动。从低端的角度说,创作者利益的获得建立于使用者利益的丧失。以设计为例,购买者必须不断通过支付更新换代的费用以实现更理想的使用功能和效果,继而造就了大量的“技术盲”和“设计盲”。从高端的角度说,社会仍被操控于知识专断者的手中。再以设计为例,我们甚至连基本的美的“生活权”都是被赐予且被刻意地教育出来的,继而也造就了一群“追逐狂”与“受虐狂”。


美术报 设计 00015 烹饪·基因·软件·版权 2012-05-12 2436997 2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