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美育

  广州美院

  :

  更开放

  更包容

  ■本报记者 黄俊娴

  对话广州美院教务长蔡拥华

  5月4日,广州美术学院选择了这一代表年轻人的特殊节日,将2012届本科毕业作品展在大学城美术馆拉开帷幕。今年,广州美术学院共有23个专业(专业方向)1243名本科毕业生作品参加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工业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染织设计、数码艺术等多个艺术与设计门类。展出作品体现了该校本科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的一贯传统。作品数量庞大、材料形式多样、艺术语言丰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饕餮盛宴”,有应接不暇之感。其中,造型类毕业作品风格更加个性化,除了传统艺术语言的运用,更多了实验艺术、综合材料、多媒体、装置等新的手段与语言;设计类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与需求,多以实物、产品的形式展示,许多作品已经或即将进入生产与应用领域。开幕式结束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现场进行了时装表演。记者就广州美院此次毕业作品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广州美院教务处处长蔡拥华。

  记者:请您谈谈广州美院2012届本科毕业作品展在展出方式以及作品本身所呈现特点。

  蔡拥华(以下简称蔡):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毕业展定位为教学的一部分,并且一直以集中呈现的形式进行展示。经过多次论证,我们都觉得集中呈现是一个比较好的展示方式。所有的专业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展览,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教学观摩展。我们对毕业展定位为教学的一部分,首先是让学生把握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传统;其次,通过这个展览看到学生对艺术归类的认识;第三,检阅一下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里这届学生的体现。近两年,尤其是今年这个展览作品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强。我们教务处将展览开幕时间定在“五四”也是想体现同学们飞扬的青春。

  新一代年轻人对新技术和跨界材料的运用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在设计学科里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非常明显。由于设计学科非常注重原创性和功能性,在当地很多企业的支持下,很多学生的设计作品已经是可以推向社会的产品了,部分毕业生更多的是一种“实战”。而造型学科更多体现的是跨界理念和当代性。开放性和公众性在此次毕业展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毕业展中有很多作品考虑到了公众参与的因素。

  记者:去年,广州美院毕业展开幕式上的一场“行为艺术”,在当时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今年的毕业展上有什么花絮吗?

  蔡:在广州美院,我们从来对同学们这种张扬的行为是比较包容的。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并不鲜见。当然,从教学层面来讲,我们必须引领这些多元的文化探索。尤其对于年轻的学生,我们学校都比较尊重个性,开放包容。只要是学生进行的行为对学校、对社会并无恶意,学校师生也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希望社会也以平常心相待。

  记者:在这次的毕业展中有没有体现为学生考虑促进他们就业创业的一部分?最后,请您给毕业生一些建议。

  蔡:每年都有考虑,美术学院的毕业展本身就是推出自己的最好方式。这个在全国都是一样的,除了毕业展之外,我们还有每年一次的九大美院优秀毕业生联展、“许钦松奖学金”展览等等观摩展以及作品集的推出,都是向社会推荐人才的很好方式。在展览推出期间,我们就业服务中心会联系邀请众多企业的负责人来看我们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和企业家形成直接的互动关系。

  对他们的建议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依然懂得思考。


美术报 美育 00012 2012-05-12 美术报2012-05-1200012;美术报2012-05-1200014;美术报2012-05-1200010;美术报2012-05-1200016;美术报2012-05-1200015;2438064 2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