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艺事

文章导航

到延安去!

“中国百名画家写生采风团走进延安”采风记

  编者按:70年前,“到延安去”,曾是热血青年为了理想而付诸的最坚决的行动;70年后,百位艺术家一起奔赴延安采风创作,用笔、用心、用情去记录今日延安的巨变。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画院、延安市委、延安市政府、陕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中国百名画家“走进延安”主题活动启动以来,画家们来到延安,走延安道路、悟延安文化、看延安美景,一路行来一路感慨,眼中的延安,如同一幅耐人寻味的长卷,让大家感叹不已,更被深深吸引,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激情。

  “延安行”,一次难忘的旅程。直至截稿为止,本次活动依然还在进行中,采风团还将陆续前往延川、榆林、神木等地,黄土高原的无限风光,想必定能给艺术家们带来更多创作上的灵感。此次陕北之行,带来思考也有很多。据延安的有关领导介绍,这里正在以每年400公里的速度增加植被面积,而正是这种有规划的绿化,让这里在人文自然上有了更多江南的气息。特别是在飞机上低空望去,山川倒更像古人画中的山水景致,与今天江南的山川完全被植被包围相比,皴法与苔点的痕迹似乎更容易从这里找到。

  有变化才会有发展。艺术家应当认识到这种变化,不能一味地固守于传统的形式与图样。而得山川之魂,得人文之精神,说明艺术的创作需要有一个深度的视野,需要从实物层面再到精神层面的深入过程。

  5月27日

  杭州—西安—延安

  上午7点,萧山机场。我在渐渐褪去的晨雾中离开杭州,飞往西安,转机至延安。

  10点左右,西安咸阳机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刘健、胡应康、高卉民、蔡超、方骏、罗江等陆续抵达西安。下午3点左右,大家一同登上了载客20多人的小型飞机,在飞机上还遇到陈向迅老师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馆长陈凤新。

  在问候声中,飞机开始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旅程。因为机型较小,飞机并没有飞上云端,得益于天气的晴朗,当天能见度极高,透过机窗的玻璃,西北的景色尽收眼底。黄土高原上除了线条蜿蜒的梯田和罗列在山脊线上如蛇形般的道路外,植被看上去颇为茂密。

  行程1个小时,抵达延安,机场不大,但视野开阔,远眺群山,荡气回肠。前往宾馆途中,首次领略到延安的风采,路经臧克家“不喝延河的水,总觉得缺少革命味”中的延河,远望着贺敬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宝塔山,一路上众人不语,或许是路途劳顿,也或许是每个人心中都在私下体量着记忆与现实中延安的不同。

  在宾馆遇到早已抵达的媒体同行,从他们口中得知,“大部队”从北京已于上午到达延安,并在下午欣赏了有着“天下第一鼓”美誉的安塞腰鼓。

  7点的晚宴上,在《兰花花》、《三十里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歌曲和华阴老腔《关中古歌》掀起的阵阵高潮中,一边是手持相机和速写本的艺术家,一边则是媒体同行们交流此次纪念《讲话》70周年的报道心得。

  8时许,晚宴过后,回到房间,推开窗门,仍是一片大亮。

  5月28日

  延安,杨家岭,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枣园宾馆

  上午9时,“走进延安——中国国家画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主题活动”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隆重开幕,为期10天的采风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刘文西、靳之林、龙瑞、刘大为、杨晓阳、于志学、裘缉木、赵华胜、郭北平、杨力舟、王迎春、胡永凯、卢禹舜、张晓凌、张江舟、赵卫、刘健等百位画坛名家出席了开幕式。

  杨家岭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红色的地毯、红色的标语,还有百位画家跳动的一颗颗火红的心,从当年《讲话》诞生的地方,整体再出发,是一种聆听,也是一种感念。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讲话》一直是我国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的指针。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说,这次大规模的写生采风活动,是为了深刻领悟“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一思想。艺术家代表谢志高说,他今年70岁,正好和《讲话》同年,延安之行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开幕式上延安市领导授予百名画家延安市荣誉市民证书,并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为“中国国家画院延安创作展示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画家代表们参加了“关爱圣地留守贫困儿童”接对子活动。开幕式结束后,众人参观杨家岭旧址。

  下午3点,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刘文西以《深入人民生活 创作时代精品》为题,表达了他对《讲话》的感激之情。在他17岁还在上海求学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直到读到《讲话》,才给他指明了艺术的方向。从此,他一辈子都在实践《讲话》精神,从未动摇。靳之林说,他的艺术道路曾经和刘文西有着相同的迷惘,直到20岁接触到《讲话》。郭北平笑称自己是吃陕北饭的,他画过很多这类的革命历史题材。

  晚上8点,举行了笔会活动。画家们分别以人物、花鸟、山水为组泼墨挥毫,合作了6张巨幅作品,不少人亦另有小作。

  (本报记者 王 凯)

  5月29日

  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鲁艺旧址

  昨夜一场雨,晨起天高云淡。上午9点,赴枣园革命旧址,依次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旧居。不少画家首次来延安,对黄土高原窑洞式的风物建筑感觉新奇,加上枣园独特的革命历史,一些画家忍不住停下来画起速写,长长的参观队伍散落在枣园的角角落落。老画家靳之林现场油画写生,画家龙瑞、何加林则现场画起水墨,写生两个多小时,工作人员不断催促上车,可众人意犹未尽。

  临出门口前,杨晓阳院长停下来,他发现路边挺拔的树干与低矮的灌木丛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构成的节奏很有形式感,就掏出速写本来勾画,后面跟上来的老艺术家刘文西也觉得这个地方不错,也跟着画起来。有这两位带头“违纪”,其他人也立即聚过来,各找自己的角度,又是一番忙碌。

  下午赴宝塔山与鲁艺旧址瞻仰、采风。登上宝塔山,俯望延河水,延安城便尽收眼底。宝塔山上,绿树成荫,花草争艳,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交相辉映,画家们有的在宝塔山前拍照留影,有的作画随记,留住回忆。随后参观的是矗立于黄土山下的鲁迅艺术学院,这是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这样的建筑风格出现在革命圣地,自然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鲁艺是学习、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今天,众多艺术家再次来到文艺圣地,感慨良多。沿途路中大家都开着玩笑说:“来这里是来寻根的。”一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却蕴含着艺术家们对《讲话》精神的坚持与学习,饱含着艺术家们对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敬仰之情。新中国文艺创作在这里生根发芽,星火燎原,成就了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很多艺术家的“根”都在这片土地上。

  晚饭后,观赏了大型红色经典演出《延安颂》。读史、读情到读心,也为本次采风队员提供了声、形、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艺术感受。

  5月30日

  壶口瀑布

  早上8点,黄河壶口之行。大巴行走在通畅的高速道中,美妙的黄土高原展现在眼前,山山相连、群峰相接、绵延不断。道路曲折,远看恰似披于山上的根根丝带,山与山之间沟壑纵深,直如刀削斧劈,以前看石鲁的画只觉好看,现在亲眼所见始觉壮观。

  抵达壶口瀑布,3小时旅程所压抑的热情瞬间爆发,众人忘记了太阳的火烈,只顾冲两岸巍峨且高耸的山峦拍照,壶口瀑布以轰鸣的浪花这种欢迎方式向我们招手。

  壶口瀑布让众人深深震撼。在布满激流或漩涡冲刷痕迹的黄褐色岩石河床上,400米宽的大河突然被挤在几十米宽的断崖口子里倾泻而下,瀑布奔腾激昂,气势宏大,震耳欲聋,间有巨大的水雾从瀑布底部飞腾而起,顺势挥出一道彩虹,顿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共鸣,令人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不少画家竟是第一次来到壶口,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在壶口瀑布面前,画家在黄河壶口沿岸席地而坐,面对壶口实景写生,一直到晚上七点返程,当车行驶在回程的高速上,已是夜色茫茫,暮色中,山坳窑洞隐若的萤光,正如星星之火闪烁,映照在每一位艺术家的心中。

  (特约撰稿 常 欣)


美术报 艺事 00004 到延安去! 2012-06-02 美术报2012-06-0200008;美术报2012-06-0200009;2579415;美术报2012-06-0200011 2 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