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5·23
黄土画派与山东画家走进沂蒙写生采风活动有感
■马全甫
孔子观黄河水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水在不断地流淌,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是变化了的新的河流。时间犹如大河,一分一秒流淌,过去的已然成为历史。某一个时间节点过去,便成了“过去时”。过去的东西或可成经典或流于平庸,对于经典,我们需要认真解读,解读的前提总需要新的语境。譬如,我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随着时光的纵向延伸至今,《讲话》精神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历经70年岁月,依然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和跨越时空的不朽力量。要注意的是,当时毛主席讲话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火热的社会和阶级斗争形势。还要注意的是细节:毛主席的讲话得出的结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假如说这个结论是一句话的主语,那么,这句话的定语很重要。他原话中的大定语(即前提)是“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我们如何解读和贯彻《讲话》的精神?
5月10日至17日,一个采风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个名为“从圣地延安到沂蒙老区——黄土画派与山东画家走进沂蒙写生采风”的活动,由以刘文西为首的黄土画派画家和正在推动酝酿形成齐鲁画派的山东画家组成,他们走进山东的革命老区沂蒙山,上孟良崮,听沂蒙山小调,瞻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徜徉在红色沂蒙的乡间,感受那段光荣的历史,往昔峥嵘岁月归来,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归来。一堂堂勾起爱国情民族恨的红色课,使画家们的认识更清晰,画笔更加深入、凝重。
刘文西、陈光健、郭北平、王有政、郭全忠、崔振宽、杨光利、高民生、李望平、杨季、李师明、栗子明、陆震华、艾红旭、石英、高培旺等黄土画派的画家们,面对新临沂的发展变化,亲身体会到了沂蒙人今日意气风发的神采。在临沂华盛江泉城大酒店的晚宴上,刘文西先生动情地说,“我以前吃饭也坐过大桌子,但是,像今天这样把两地近50位画家都纳进去的大桌子还是第一次”。1000万人口的临沂,每天30万人的商贸流通吞吐力,沟通南北的绝佳地理位置,历史选择了临沂,临沂人的勤奋促进了经济大发展。曾经的抗日根据地“华东的延安”,现在却是“江北的义乌”商贸城。听说山东路好,刘文西先生一路热衷于寻找路面上的“坑洼”,结果除了公路接头的地方,还真没发现一个“坑坑”。无论深山里的孟良崮、白石屋还是马牧池常山庄,都已坦途通天、笑脸迎客。对黄土画派的画家来说,发现山东美,发现生活美,将激活素材,碰撞灵感。而山东画家,孔维克、梁文博、吴泽浩、张宝珠、刘书军、张宏伟、杨文德、卢洪刚、宋丰光、张民生、时振华、陆山、徐永生、孙成河、吴建军、郭峰、王磐德、刘喜欣、贾荣志、常朝晖、杨晓刚等,耳闻目睹刘文西先生惜时如金,真正把艺术化为灵魂装进生命;攀登高峰,不怕身体苦累,激昂耄耋之年的雄怀壮志。写生采风团又有张松、方土、郭东健、杜雪松等全国各地美术大腕的加盟,饱满的艺术种子已撒满沂蒙金色的山坡,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将是沉甸甸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