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鉴定“鉴定家”
■徐惠林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繁盛带来全民的知宝、爱宝、惜宝,使一向深居馆所、惯坐冷板凳的各类文博人士、业内专家“吃香”起来。在一次次应电视台、报刊邀约为公众搞鉴定、品宝藏之后,更多的民间人士也盯上了他们。由于我国文博人才不是“很富裕”——人数上如此,个人收入上也如此,故在无数次“被需要”之后,很多业内中人对自身的“价值”有了新认识,并期待“再开发”。一些本来名利淡薄、安心做学问的文博人员,被博物馆陈列馆墙外的市场经济大潮“拍醒”,心潮也开始起伏了。由此,利用工作空挡、抓住“呼唤”时机,他们逐渐从“被需要”,到走出深居与观念的旧门,而主动前往市场一线,直到越来越频繁地“主动出击”。由此,不但一些电视上、大城市的“寻宝”、“鉴宝”舞台上,他们频频亮相;今日,他们其中的好多,更“不辞劳苦”,深入到了地市一级、县区一级,出现在各种冠之“鉴宝会”的场合中。
将文博知识活用,为广大基层民众讲解文物知识,为普通收藏爱好者赝里点金,是一件极具光彩、含金量很高的美举。从小里说,能经指点,及时帮助一些民众抢救可能即被丢弃、毁损的家中有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的物品;往大里说,其鉴定、讲解的过程,就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普及。基层民众与专家分析、交流,能增强他们 “惜物”、“爱文”、“乐藏”的素养。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提升大家的文化自豪感,并在鉴宝后重新发现、再认识本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同时,中华5000年,留存民间的文物艺术品浩如烟海,对于专家本人来说,走出深所、书斋天南地北地鉴宝,在一件件器物的鉴定、辨别中,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在与赝品的搏击中炼就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的金睛火眼。
在这方面,由各地方政府、市县博物馆主办的“鉴定会”、“识宝会”,风气正,公益性强,加之媒体的跟进报道,影响广泛而良好。
然而,近两年来,一些风向、味道正再变。无论是笔者参加“长三角”城市鉴定会、赛宝会的朋友们带回的反馈信息,还是国内媒体披露的北方、南方等某些寻宝会、品鉴会出现的怪事,均直指“鉴定会”本身——是否也像物品一样,现“赝”出“水”?
一些中介人或文化掮客,以个人会所或挂靠的民间协会的名义,邀请某些空头专家、文博人士到市县区基层来,名“为民鉴宝”,实“合伙逐利”。有多次观赏这类鉴定会的一位行家朋友介绍说,浙江某地一次“鉴定会”,来了几位京城专家,鉴定过程中漏洞百出,硬将人家几代传家的东西说成是新仿;在另一次某地的鉴定会上,说是“免费鉴定不要钱”,但这种“免费”鉴定中,会有托在一旁暗示求鉴者,“肯付1000元,就可给你开真品证书”。不开证书,“专家”不是说这东西是“假的”、“新仿的”,就是对大开门的东西也含糊其辞半天,不给求鉴者吃定心丸。有资深古陶瓷藏家曾对笔者谈起:“嘉兴某地,鉴定‘专家’忽悠一臆造品满屋的收藏大户,说他的东西很‘罕见’,他们来鉴定之前,也受国内多家拍卖公司委托在民间觅宝。如果他愿意,他们可推荐他的物品到拍卖公司。受其鼓舞,此大户一边‘解放翻身’般嘲讽平素对他藏品有‘看法’的本地藏友,一边打点行装,按‘专家’的联系指点送‘宝贝’到国内一家拍卖公司。前后几年,仅图录费、保管费收藏大户 就付了几万元,东西也确在春秋两季拍卖会上现身过几次,但每次均无人问津。”询问“专家”,“专家”称“爱莫能助”:“东西人家‘不识’,不肯举牌,这怨不得我们。”
鉴定某些专家到基层“搞鉴定”行为,乱象中有几点可以品评:有些专家确是报“真诚”而来,但由于长期埋首书斋,只接触馆藏“大开门”文物,对今日收藏市场的高仿程度不熟悉,故往往将“假美猴王”认定“真”;有些专家,本身理论功底也不扎实,更少市场锤炼,由此对于一些没见过的东西,皆指认“臆造品”、“赝品”,一棍子打死;有些专家,有本事,但私心作怪,利益熏心,要求鉴者出资开证书,才肯将真品写真;有些专家,高水平,但学人良知早无,只要求鉴者肯出钱,他胆敢将李鬼说成李逵;有些专家,为钱财与拍卖公司、组织者,指鹿为马,误导藏家送拍,以牟取高昂的图录费、保管费等;还有些专家,硬生生将求鉴者的精品说成假货,然后当求鉴者捧着藏品失望离开时,他们使托暗中跟随,以低价让人“处理垃圾”……不一而足。这些“专家”,良知丢弃是一方面,很多就是藉着古玩界 “不打假”的传统沿袭,游走于基层浑水摸鱼,为虎作伥,且他们往往还借助一些媒体或机构打旗号,做幌子,招摇惑众,肆无忌惮。如此“鉴定会”如一颗颗裹着糖衣的污染弹,在一个个中小城市“爆炸”,不但扰乱了市场,误导了底层迷信专家的普通藏者,久而久之,还毒化了“文物鉴藏”的环境,败坏了专家的名声,损害了知识界、文博界的形象。特别是,这其中有一些还是久负盛名的专家,无论是知情或不知情,有意或无意,他们参与类似“鉴定会”,无论怎样总给人一种为了点利而“晚节不保”之感。
对于专家“搞鉴定”、“出证明”中的不良现象,媒体早已发声,拷问“汉代玉床”天价赝品出笼背后的专家言行,质疑齐白石天价《百虾图》上拍的“专家鉴定因素”,但人们的目光往往总集中在大城市、大拍场,忽视了“鬼子”已悄悄地向基层进军,而地市县区,恰恰是民间文物传承的富集地,迷信专家的粉丝盛产所。然而,国家相关部门也注意到少数文物鉴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虚假鉴定,影响恶劣的行为,将于近日公布新修订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笔者认为,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出台文物鉴定的相关法规,加强对文博人员以“鉴宝”之名下基层摆场子的监察。一些文博机构,对于拿着“工资”拐弯抹角到基层走“鉴宝”之穴的行为,也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毕竟,“逐利”只是一方面,他们的不良行为,还影响着文博机构在群众中的威望。长此下去,“文博机构”的牌子不但被抹黑,还有被基层行家视为“水货”甚至“赝的”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