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6版:画家

文章导航

艺术沉思录

  (上接第65版)

  包括对中国的艺术批评,不必划地为牢、翻来复去地只从老祖宗那里寻求资源,也可以大胆地从西方艺术批评的理论体系中得到更多的思想启迪和多元的观察视角,进一步拓宽艺术批评的领域和深度。目前,艺术史、学术性理论批评和社会学、人文思想哲学批评的共振,已使批评语言、批评视野和批评方法所构成的批评语境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我认为整体气局还不够大,一些理论禁区还有待突破。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艺术内部语言上的革新,而是要走出“惰性审美”的旧圈子,要在带有思想判断力与再批判的审美观念上进行变革。就如旧白话文是对文言文的变革,现代新白话文又是对旧白话文的变革。1910年,亚东图书馆年轻的编辑汪原放,在胡适和陈独秀等人的支持下,不顾守旧派的强烈反对,首先引入西式标点,点断了浑然一体、没有标点的《水浒传》,彻底改变几千年来让人看得眼睛发疼的“句读”习惯,后来又逐步扩展到《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此举,对整个中文文法现代化起到了煥然一新的变革,否则,不能想象十几亿中国人还摇头晃脑地读着写着18、19世纪式的中文文句。当代,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1955—)在1990年发明的互联网,深深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面貌和推进了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我想以此类不胜枚举的事例说明,人类科学和文明本身就是在批判性中不断地拓展前进、一次又一次地超越升华的。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小家子气地非常忌讳地讲我们文化中的缺点和毛病,这才是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艺术家在新时代大度而有自信、有内在张力的表现。

  中华民族已经从封闭性的农耕文化走进了现代文明,其文化艺术不可能静止地僵立在原来的思维领地,要不断地在递进和突破中获得新的知性体悟。然而,黄尘三千丈,陈旧的风习像岩石一样坚硬。一些人的短视与阴毒,一些人的狂妄与天真,一些人的高贵与魅力,善善恶恶,重重叠叠,闻闻见见,往事历历已成碑。“改革”一词早见于《后汉书·黄琼传》,纵览沧桑流程的惊涛骇浪,今天的意义不在于这个词重新被人们所重视,“明知楚水阔,苦寻屈子魂。不谙燕塞险,卓立傲苍冥”,而在于这个词所引发的实践活动的艰辛创痛,竟是如此沉重深长以及太多力透纸背的肃然悲歌!

  鲁迅先生的话令人深思:“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坟·论睁了眼看》)一瞥八方,当今现实生活中,去掉艺术家饱含人文精神的生命形态,艺术创作则很可能成了一种卖笑和献媚的伎俩,尽管缤纷五彩,只不过是庙堂与江湖堆里杂耍的工具。平庸只是平庸者的根据,艺术家是醒着做梦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超越?艺术家必须和这两个词汇长相厮守,那就是“人性”与“良知”,一个艺术家若没有信爱仁与良知之光,一切丑恶和黑暗就会从人性内部生长,沦为卑贱可怜的思想残疾者,趋奉流俗,贪金拜物,满脸脂粉或油彩,苟且浑噩,媚俗无耻,指鹿为马、去真存伪,不但只是一个低俗猥琐的画匠,甚至“无耻是体面的通行证”,其所做的一切还将蜕变为残害真善美精神的龌龊瘴毒。

  文化补天,良知为石,原创性的艺术是需要生命的体悟,需要把嵌入灵魂的震撼拉回肉体又疼痛地化作热血默默地淌流。而伟大的艺术却能成为权力、金钱、恐惧、残忍和死亡也难以消亡的明德至善,时代的惊涛骇浪地裹挟中,成为拯救人类心灵的精神财富。艺术家的精神资源离不开“道”,格物致知又是艺术家认识“道”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对人类现实社会及自然界动态性的考察,再结合古代前人的文化思想的结晶,以探问道,以思想道,以哲学思辨苦苦求道,才有机会悟“道”。思想与精神的维度决定着艺术家所能达到的高度,真正的艺术大家大师不只是单一知识境界就能够支撑得起来的,所以,只专心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学问是不够的,需要涉进到人类社会文化这个整体学问,需要丰饶的文化精神和高贵的生命哲学作心灵的内涵。记得有人说过:“一个经历了审美教育的人能够通过美获得知识和意志的训练,具有智慧、爱心和创造力,并达到自身的觉悟和新生。”我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家的观照对象永远应该与自身的存在密切相关,我认为人类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危机,包括每一个时代出现的不祥气氛,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类人文素质和思维方式的精神病态,有良知的艺术家无法回避对社会史的认识和反思,以及敏锐地感受到转型期的社会震荡与时代的矛盾危机。如此,在对客观对象的视觉体验和情绪生发中;在碑碣粉碎的谬颓浊浪里;在簪缨荆冠的痛苦加冕时,才能把握住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审美意义、才能具有超越一般画家所认知的艺术感受。在僵硬、堕落与虚无倾轧出百孔千疮的心灵和眼枯天寒、前路茫茫的际间,也不能不思索:拿什么去拯救我们的世道人心?

  今天的地球是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世界的未來如何?我可以预测:我们人类今天的行为,也许在外星高智慧生物看来,我们如同动物园的猴子在抢食物;人类的科学技术,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在加速发展,世界尖端科学家们正透过探究宇宙的基本组成分子以及它的原理,不断深入理解宇宙的奧秘。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人对自己的生命还会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人的生存理念将不再是获取金钱与物质财富,而是为了人类与宇宙世界智慧对应的某种精神,医学的突破将使人免受疾病夺命而长命百岁,人类还会探索深邃的太空并在遥远的星球成长。我相信,辇毂城阙繁闹隐,朝华雅旌种种风物不断地缥缈逝去,但尊贵高尚艺术之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将贯穿人类历史。

  三

  没有文就没有艺与没有技也没有艺是一体的,艺术家的寄情需要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创造非凡的个人性的艺术图式,技艺、学养、人品、洞察力都是不可欠缺的。艺术家天分很重要,但后天的不断修炼和培养更是不可替代。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纵然身具制作与欣赏艺术的天赋才能,并立志载道传言,断不可无技巧之磨练,必需持之以恒、劳神费力地去掌握笔墨工夫,凝神定气,太极气象,纵横睥睨,情景交融,飘逸雄秀,风标独具,拥有高难度的专业技能和独立的审美判断。同时,还要对中国画的传统理念渊源进行研究,但不能把躺在先人的成就上不思进取视为理所应当,要明白在整个文化系统中,艺术创作本身就应该具有一种敏感的、革新的意识冲撞,更要警惕民族劣根性作祟下狭隘、保守、迂腐的陈陈相袭恶习在21世纪回光返照,和传统文化中的沉渣泛起。

  我喜欢大刀阔斧的笔墨气度,浑朴奇巧的意境营造,也想在恢弘布局、老辣笔触、苍润墨韵、铁划银钩等技巧之外,对以黑白作为基本色调的中国文人画,续徐悲鴻、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在色彩革新方面进行一些改进,因为我对大自然结构与光色变化充满狂热的验证兴趣,想努力去捕捉隐藏在其中的诗一般的美。精诚贯于其中,英华发乎其外,试创丰盈斑驳、气势交叠的“积彩色调水墨”现代色彩之视觉美感,力图自出机杼,并以高强度的笔墨语言,作猝然的意象空切与变形。我对十九世纪末由凡高、蒙克、斯特林堡等西方艺术先驱开辟的表现主义艺术思潮以及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并不排斥,反而总是在物象与抽象临界点的极致之平衡点上,寻找到自我內在精神畅快传达的释放之穴,严肃活泼地呈现对玩世社会文化情绪的批判视角,和对崇高精神信仰的深深渴望,“得意忘形”(苏东坡语),“意态萧然物外情”(黄公望语),化章法于无形,苍秀奇绝,八面生意,有时更让不可抑制的颤栗的美学之痛管弦齐鸣,揉入某种矛盾和敏感,回风卷地,不图世相,问智信于野,艰难一跃,张显自身价值现在时态的独特性,摆脱中国画睡眼惺忪中的某些老气、死气及凝滞窳败,旧貌出新颜,探索以艺术创新辟开传统文化精神复活的更大空间。还有,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进一步引起世人对中国画的现代性问题生发思考。

  (下转第68版)


美术报 画家 00066 艺术沉思录 2012-08-11 美术报2012-08-1100012 2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