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4版:画家

心中丘壑 笔中山水——读青年画家丁万春的山水画

  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归纳起来,感觉大致会领略到两种意境。一是表现了山之巍峨叠嶂,雄奇壮美,真有须仰视才见高远。站在这一类山水画前欣赏,你会觉得人在大自然伟力之下的渺小,可能会大发“人比山小”的感叹;另一类则是胸中丘壑运于笔端,高山大川纵情于笔墨,视山川为游戏,真有点“山河听调”的气度,这时,你恐怕又要生“人比山大”的自诩了吧!

  很多人说过青年画家丁万春是一个“画大画”的人。这一点确实如此,但是画大画应表示两重意思:其一为画幅的尺寸大,其二更应是画的气势大。其实画的大气与否不在画幅尺寸之大小,关键在于内容与形式手段的运用,如果没有内涵,恐怕画幅遮天也还是空洞无物。看丁先生的“大画”,感觉为之一震,只觉得他的气度比画还要大,这自然与个性和修养有关。

  1964年出生于河南密县的山区、淳朴而富有灵气的丁万春,笔下多表现太行山、嵩山等名川大山,其气势得自北方山岳的雄实与巍峨,很具地域特征。在他的国画作品《岁月》、《苍山岁月》、《苍山秋意浓,云烟入画图》、《太行风骨》中的构图视觉运用法则,恰当地将近景、远景的比例向中景靠拢,使人感到“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千折百挠、亘古不变的风骨。风蚀日化的岩石犹如人生岁月,沧桑磨砺,硬硬铮铮更如一条北方铁汉,而山腰下的小小村落又像是偎依在这汉子胸怀中柔弱的婴儿。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感觉上的对比吧。但是寻思着这种对比却全无传统山水中那种逃遁世外寄情山水的悠闲,全然体会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切。

  如果注意一下北宋山水画大家郭熙的《幽谷图》,您可能会发现画面山巅岩层的连续性中断了,出现了称为“断层”的层面,这种山岩形态在太行山区十分常见。丁万春表现的山水也正是太行山等某些北方山岩的特征。在岩石的结构处理上他贴近实际,是由写生而产生的技巧。背阴处陡峭部分着意点苔、皴染,积墨厚重与山岩的阳面形成两个体面关系,每一块岩石都做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很好地表现出山的体积感、纵深感和质感,真是画出了巍巍太行的厚实与沉雄。再如他的《高秋图》、《苍野秋韵》等,高远的透视再现了山川清秋的意境,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说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写了三峡两岸因高山蔽日,只有中年月半夜方能见到的情景。在一幅画中,如果选取的视点不一样,其整个构图便不一样,因此,艺术感受的效果不一样,其整个构图便不尽相同。丁万春笔下的这些山山水水虽不一定是表现长江的景观,但是所采用的营造空间意识的表现手法却能概括出高远透视的魅力。在这里岩石、花木、云水的自然构造好像正吻合和体现着他的审美意识和构造。而他的画就等于将这些构造进行了记录、加工、整理和表达。中国山水画的特征夸张地说可称得上人人皆知,在共知的风格体系中求新求变者有之,墨守成规者有之。而丁万春先生的画除了能看出传统功底十分踏实外,处处又显示出师法自然的新悟。他的画是从生活中来,不走形式之路,重写生,恪守写实主义作风的艺术,是“以形写神”的佳作。他的画得山之骨法,整个作品好像是求证“人比山大”的试题,这真有些像北宋山水画派“笔拙墨重”的特点,难怪会得到“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的称誉。

  丁万春的绘画好像展示了这么一层意思,即:山比人大,但人的心胸比山更大;山川壮美,再现山川之美的艺术行为更美。


美术报 画家 00044 心中丘壑 笔中山水——读青年画家丁万春的山水画 2012-09-01 2685512 2 2012年09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