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阅读

“我要我的建筑优雅而自然地老去”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

  2011年10月24日,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这个晚上,一台特别的纪念演出即将开始。因为题材敏感,安保措施相当严格。而宾客也因各自身份由不同入口排队进场。音乐厅的一层,是一个盛大的社交晚会,德国政要包括总理默克尔一行人也在其中。按照我的认识,整个德国上流社会这个晚上都来到了柏林爱乐音乐厅,庆祝柏林犹太博物馆落成10周年。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故事,如建筑师李布斯金《破土》一书中娓娓道来的跌宕起伏。丹尼尔·李布斯金(Daniel Libesdind),犹太裔波兰人,1946年生于波兰中部的罗兹,父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1957年举家迁往以色列,1959年定居美国纽约。他从小音乐造诣颇高,擅长演奏手风琴。后来立志成为建筑师。如今李布斯金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有柏林犹太博物馆、奥斯纳布吕克的努斯鲍姆美术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进行中的博物馆兴建方案有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在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都有文化及商业设计项目。1990年创立李布斯金工作室(Studio Daniel Libeskind),并担任首席设计师。2003年2月获选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的总体规划建筑师。

  说实在的,《破土》并不是一本自传的绝佳标题。不够耸动,不够励志,很难成为话题。不错,“破土”是一栋建筑物走下图纸具体拥有生命的开端,不过对于读者来说,还是显得“隔”,过于朦胧多义。李布斯金是那种很特别的建筑师。他并非科班出身,以前是个建筑理论家,标准学院派,一直都是通过设计图探讨建筑,对理念和抽象观念的兴趣远大于对实际操作的兴趣。李布斯金直到52岁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作品。按照中国人说的“出名要趁早”原理,他大器晚成到简直一生虚度。仅仅柏林犹太博物馆这一个案子,他就用了整整12年时间。

  每个有幸去过柏林犹太博物馆的游客,都会对那个暗无天日的大屠杀塔(Holocaust Tower)永生难忘。李布斯金设计了一个空间,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屋里唯一的光线从顶上一道裂缝渗透进来,但从底下几乎看不到这道裂缝。我还记得,每个打开铁门进去的游客,出来都一脸灰败。而我个人走进大屠杀塔,爆发出了连自己都惊讶的尖叫。那是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绝望。你可以想到几十年前无数犹太人被推入了煤气室,就是这样陷入了无边黑暗。一刹那,人失去了意识,再也没有任何希望,而生命随之也灰飞烟灭。

  伟大的建筑都有一股魔力。有些建筑物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摸透,但大家都乐此不疲。比如李布斯金在柏林犹太博物馆还设计了一个花园。这里面的植物种在49根柱子上,可望而不可及。要特别注意的是,花园的地面也是倾斜的,让参观者有迷失方向,头晕目眩的感觉,作者在《破土》一书中从头细说,“这座花园是要纪念那些被迫离开柏林的犹太人,我希望提醒参观者,德国犹太人的毁灭,以及到一个跟自己全然没有渊源的陌生国度是怎么样感觉。”在翻检资料时,李布斯金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犹太人当年迁移至柏林,满怀骄傲,因此改姓“柏林”。李布斯金和妻子尼娜因工作搬至柏林的举动,震惊了他的家族,“他们这辈子不会踏进柏林这个大屠杀诞生的城市一步。”那是1989 年。

  12年过去了,柏林犹太博物馆2001年9月终于建成。几天后,9·11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走向,也颠覆了李布斯金的建筑生涯。李布斯金一家从波兰辗转以色列,最终来到美国。对九死一生的犹太人家庭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是身心复活的原点。作者在书中说,“我想到自己第一次看到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是在1959年坐船驶入纽约港的时候。我看到13岁的自己,挤在移民群中,目瞪口呆,仰望着自由女神像。”

  2002年10月,“9.11”事件过去一年后,李布斯金和夫人尼娜在导览的陪同下,下到那个庞大的坑中,他突然发现了一面特别的混凝土墙,墙面斑驳,尽是修补的遗痕,但浑厚坚实,生命体一般。这是地下连续壁(slurry wall),一道密封的墙体,横在哈德孙河跟这座城市之间,阻挡住滔滔的地下水流。“如果没这东西,地铁就会进水,整座城市都会淹在水里。”李布斯金对地下连续壁青眼有加,在书中第57页再次提及,他把它看作“抗拒混乱与毁灭的象征和具体事实”。他将它作为他的设计最有力的背景。

  也许,我们从没有想过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载体,一个疗愈空间。在李布斯金世贸重建工程的设计规划中,有和自由女神像相望的自由塔,塔高 1776英尺;有英雄公园,为纪念所有在这次悲剧中丧生的救援者;建筑螺旋上升,绕着自由塔作圈状,跟自由火炬的起伏遥遥相应,如果清楚他和家人的迁徙轨迹,如果知道他曾跟10多个罹难者家属团体坐谈,没有人会不赞同他的设计。与柏林犹太博物馆的离经叛道不同,他压根没有给博物馆设计前门。世贸重建工程出人意料的是,李布斯金保留了世贸中心的遗址,以地下连续墙为背景。那是一个被称作“澡盆”的深坑,大约有12个足球场大小,六七层楼高,他保留了它的三分之一面积,在寸土寸金的华尔街,压力和阻力可想而知。

  使得一座城市繁荣的不是摩天大楼的钢筋混凝土,而是住在城市里面的人。李布斯金说,“城市是由人类的梦想建立起来的。”纽约的精神会凌驾于建筑师个人的考量之上,在这样一片混乱狼藉之中,最后会出现不可思议、抚慰人心的东西。诚如书中所叙,他设计的世贸中心重建概念,不仅仅是以感情、记忆、经验、历史来呈现一栋崭新的建筑,而是从时空因素表现人类的心灵创伤。很多年前,李布斯金在意大利一所教堂里发现神龛前面的地板凹了下去,呈现两道古怪的线条。他很久以后才想通,这是数百年来此朝圣的圣徒跪出来的。他感到震惊,信仰的力量连石头都可以改变,重塑了一座建筑。

  对作者来说,每一栋建筑都捕捉、表达众人的想法和情感。“如果设计得当,这些看似坚硬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对于建筑师来说,每天都把信心放在未见之事上。如同《圣经·希伯来书》写着这样的话:“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美术报 阅读 00016 “我要我的建筑优雅而自然地老去” 2012-09-01 2702843 2 2012年09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