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画家

文章导航

那一片多情的土地(一)

读盛欣夫老师的《黄土黑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年前,读过盛欣夫老师的《西部的诱惑》很是感动,感觉这是诗人艾青这句诗的另一种注解,便欣然提笔写了一篇短文。后来,盛老师又送了我一个他新出的集子《黄土黑土》,果然又是我喜欢的那种笔法,那种放低自己,走出自然,并时时捡拾到许多别人根本不会在意的历史文化遗存,掂量着舍不得放下,也时时来一些点到辄止的议论,抒发出他自己的真性情。于是,在盛老师的艺术画廊里,又多了很多灵动率真的作品了。那些于我来说,无疑是心仪的,甚至是自己做不到而他能够帮你做到了的那种欣羡。于是,翻完这本集子后,又一次忍不住要来说说自己的感动。

  一、文化的行者

  我无法揣度,盛老师在中国地图上精心策划那张《文化拾遗线路图》时的真实心情,是兴奋激动?是勇敢执着?是……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吧?可当我对照着那张行走图,跟着他读完那些地方后,我发觉,对那些我平生都不曾去过的地方,一个个竟然如亲历一般地熟悉起来,放大起来。盛老师说,走完西部,再走东北、华北、西北,都是他平生所愿。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些何尝不是我的心愿呢?何尝不是其他许多人的心愿呢?不同的是,盛老师是真正的行者,所思所想即付之行动,便是不简单。从《西部的诱惑》到《黄土黑土》,他基本上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感受领略了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不同的自然和文化的风景,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与文化的行者。

  向着一个个目的地前行,是盛老师这位行者始终不放弃前进的标杆。盛老师说过,此生追求的目标是“育两棵树,造一片林”。两棵树即书与画的艺术;那一片林即文化。通过“多读书、多走路,多看世界”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学养,把它作为培植那两棵艺术之树的土壤与环境。说得真好。人生有这样明确的目标,何其充实可靠!

  有了人生的大方向,于是,这位行者便开始规划一个个前进的具体目标,才有了《西部的诱惑》,有了《黄土黑土》的诞生。从西部到东北、华北到西北、西南,从一座座大山,到一条条大江大河。甚至从一个小村落,一条小沟沟,到一处古文化遗存,都是他前行的方向。是这些方向在引领、在召唤他探寻的脚步。

  读《黄土黑土》,时时感受到这位孤独行者的不平凡处。看过《西游记》里记载唐僧取经,还得有3个徒弟结伴同行。可我们这位行者,却是一个人前行。他在茫茫草原上独行,在深深的不见一人的雪山上跋涉,时时也会有种孤独由然而生,可当他心中有自然、有大地,却觉得自己脚踏实地,雄心满满,人与自然成了一体。这种感觉正是他能克服一处处艰难险阻不断前行的牵引力。

  这位文化的行者,以自己的方法在不断地解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细节,用真心铸造了一种难得的文化走读方式。5000年的中国文化,是何等丰富多彩,能捡拾文化遗存是盛老师这样率性而为的最终目的。

  在渤海故国,曾经的辉煌灿烂,今天只留下一片杂草丛生,当然还有一块皇宫础石,让我们的艺术家凭吊:“历史上哪位皇帝、哪位巨富留下了什么?弄清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出现霸权和巨贪了,世界也就会好得多……一切顺其自然为好!”对于一种历史文化的解读是如此洒脱,让人意外地惊喜。

  在辽都故城,盛老师来去匆匆,只是为了看一眼历经千年的故城残垣,哪怕只是一个荒城,起码还能见到一尊石人,还是旧物。当听说当地人说要恢复上京城,他马上发言:“千万别造,花那么多钱造个假古董有什么意思。”他认为,“我辈的任务应是从沉积的历史中挖掘、挤压出一些历史的文化乳汁,滋润现代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以此为由,造一些假古董去赚钱。钱是赚了,把历史搞混了,把文化糟蹋了,那得不偿失。”那正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了。

  为了探寻埋藏在各地的民族文化,他常常一个人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从朝鲜族到赫哲族,从鄂伦春人,到鄂温克人,再到西夏的党项人到草原蒙古族人。每到一处都要深入访问,了解各种民俗民风,从而向人们提示,民俗的才是世界的。

  走过这些黄土地黑土地,我们的艺术家不断地追寻着文化的脉络,并时时捡拾一些在他自己看来能代表某一种文化现象的各种石头,最有意思的是,在山西平遥的一座民居里,他看到了一把清时的黄花梨木椅子,爱不释手,最后竟留下两天的食宿费和回家的车费外,花近两万元倾囊买了下来,心满意足运回了老家。对传统文化的倾心彰然可见。(待续)

  2007年2月22日

  (原载《桐乡文艺》2009.4.20)


美术报 画家 00040 那一片多情的土地(一) 2012-09-08 2710354 2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