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努力和坚持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明日之星”项目首位提交材料作者娄濛访谈
■特约统筹 吕明翠
自美术报艺术节花落兰州的相关新闻发布后,作为关注年轻一代艺术家成长的“明日之星”项目就引起了众多人的询问和关注。娄濛是第一位将材料递交到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艺术委员会手上的艺术家。事实上,这位90后和很多没有机构签约的艺术家一样,他们有超乎常人的创造力,只是缺少伯乐相助。讨论娄濛画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勇气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吝版面谈及他,更多的意思是以娄濛为例,让更多的人一起来见证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让更多的人推荐你身边那些有才华的艺术家。
记者:入选2012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明日之星”展的方式有很多种,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参与“明日之星”的?
娄濛:美术报在中国美术界的学术影响力很强,言论很权威,使得很多人争相订阅。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去年父亲在美术报上看到2011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独立单元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站”在征集作品,建议我投稿试试,没想到竟然入选了。后来我到东莞参观了艺术节的现场展览,觉得这是很好地交流展示自己的平台,回来后就一直关注着今年艺术节何时举办。美术报艺术节的相关新闻发布后,我就试着和艺术节组委会取得联系,并递交了作品。
记者:我从你的简介中了解到你大学读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画呢?
娄濛:我读中学时在父亲的鼓励下学习素描、水粉等现代美术,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也是和家里人商量过的。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爷爷是从事文化行业的,父亲是职业书法家。父亲从艺30多年,在他看来要出道太难。从事纯艺术行业非常不容易,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有时还要面临经济上的压力。因此父亲支持我选择设计专业。在我看来,设计是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不被社会接受的设计不是好的设计;纯艺术更倾向于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但这不代表不被认同和解读,好的创作可以引起共鸣。设计和纯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但设计和纯艺术又是相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是智慧。我认为,做设计也要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将中国博大精深的知识融入到现代人的思维之中,弘扬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记者:我看了一下第四届美术报艺术节的图录,你的作品中不少是敦煌、龙门石窟的造像题材的,但又和前辈艺术家笔下的传统造像不同,而你也有不少作品题材比较抽象、自我心胸抒发的作品也不少,有的还很有设计感,谈谈你的创作吧。
娄濛:好的设计不光是视觉的,它简约而不简单,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如我的画,我想要创作带有时代符号的东西。绘画上讲,笔墨当随时代变。每个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精深和内涵,表现技法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向发生变化。但是,传统的精髓是不能丢的,那是我们智慧的源泉。在创作中,我会画一些和时代相关的事物,比如中国的生态问题、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人类文明等。
记者:你觉得美术报艺术节对艺术家有多大的意义?
娄濛:艺术节上会有观众,也会有同行和批评家、策展人,能够将作品放在如此高学术的平台上来接受业界人士和观众的评论、检阅,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我看来,真正好的作品是会引起共鸣的。
记者:在别人眼中, 80后、90后,特别是85后和90后是没有梦想、没有希望的一代,但在你的话中却处处透露着80后、90后积极向上的一面。那么,作为新生代的艺术家,你是怎样看待这些80后、90后艺术家的艺术的?
娄濛:据我了解,80后、90后有的是喜欢艺术,有些是为了上大学选择了艺术。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不是别人眼中那“垮掉的一代”。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和梦想,有时代赋予我们的精神指向,而不会灵魂缺失。我喜欢“I Believe”(我相信)这个词,代表的是年轻的一代艺术家在迷茫焦虑后的自我探索和不懈的精神,我坚信只要努力和坚持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