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良:探索东方精神
他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他是台湾师范大学视觉设计系教授
他的海报获得纽约ADC(艺术指导协会)银奖,他是获此大奖的中国台湾第一人
他深受东方文化观的影响,他坚持东方精神的设计语境
■本报记者 金璟
抛弃文化包袱 探索东方语境
与林俊良有过一面之缘,浅浅的初识,对他的印象是文质彬彬、书卷气、温柔的台湾男人。他深受东方文化观念与意境的影响。对于“文化”一词,相较绑着文化的大旗泛泛而谈的某些人,林俊良有着自己的见解。
文字、水墨,以及代表传统的民俗与器物纹饰都被林俊良视为能够表现东方文化的元素对象。但他认为,倘若能够摆脱这些文化的符号,从精神层面的哲学观去探索,才能创造独到的设计语言。
勾勒生命最后瞬间 斩获纽约ADC大奖
林俊良的代表作是2009年为全球变暖的重要议题设计了一张发人深省的环保概念海报。同年,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为人们带来了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影片中那些地动山摇、洪水滔天的惊人场面让人为之震撼。而林俊良的这件作品反其道而行之,用极为柔和的线条和平静的画面,勾勒出了生命的最后瞬间。
相较艺术赋予我们的内心感受,此时,安静的海报作品并不亚于声光色效的大荧幕。每每看到林俊良的这件作品,我就仿佛置身于这片满满的蓝色海洋,在生命的最后一瞬,等待死亡的宣判。我常常试想,在生与死的临界点,人们会带着绝望死去,还是珍视这最后的生机?海平面这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也带给了人们无限的猜想。
2010年,这件作品为林俊良获得了第89届纽约艺术指导协会年度奖海报设计类银奖(金奖空缺),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设计师。他用西方极简的设计方式,体现一种东方的虚无表达,以此满足人们的想象和需求。这是他长期以往追求的东方精神,也是他一直探索的设计方向。
好设计=执行力+传达力+文化力
林俊良17岁开始学习设计,并因为专业表现突出,从职高保送到台湾师范大学,后又母校任教。如何积累创意、如何评估设计的价值等等都是林俊良不断思考与总结的问题,在长年的设计工作与教学中,他拥有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
比如人们常用天马行空来形容创意,但林俊良认为设计不能像艺术那样随意挥洒个人畅想。设计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完整的规划。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另外,林俊良将一个好设计的评判标准概括为“三个力”,即执行力、传达力、文化力。他认为表现技巧、图像处理、文字编排等对于一个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并不值得骄傲。而拥有了基本的执行力后,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设计师要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三者之中,林俊良认为最难的是文化力,要求设计师在准确塑造企业文化特性的同时,又不失自身的品位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对于设计师来说极具挑战性,要求设计师具备较高的涵养与修为。在他看来,设计界独树一帜的美籍设计师施德明便是三力并存的杰出代表。
林俊良把设计形容成一直坚持做的“傻事”。他强调要不断创造新的规则,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设计的过程是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要勇于接受失败,更要勇于尝试创新。”在成长的过程中,批判和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昨天的坚持促成明天的成就,林俊良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