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2版:展事

看到吴珍之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

  2006年,在《美术解读·人文浙江》大型中国画创作活动中,出现了一幅描绘浙江历史人物邵飘萍的8尺整幅的作品。画面构成单纯,不着彩,写实造型功底和用笔功夫都显老到。繁复跌宕的墨线勾画出动荡的大背景,邵飘萍一身黑衣定笃于正中,正是心底乾坤、铁肩辣手、乱世飘萍的出神写照。于是,我第一次认识作者吴珍之。

  “浙派人物画”的精神在当下成了“非主流”。艺术的人民性,在绘画中充满理想却坚守现实主义写实画风的意识,从中国笔墨传统中演化出的新笔墨精神,都在多元而纷杂、多变而浮躁、多思而混乱、多情而自我、多产而缺失功夫的中国画世界中渐渐稀释。社会进步,百花齐放,可喜。优秀的东西远去,却让人可惜。在绘画风气越来越偏向描摹、制作、细腻、精致之时,吴珍之挥笔写就的作品散发出“浙派人物画”纯正的写意气息,自然引起许多同道的关注。这也成为她进入浙江画院的重要原因。

  意笔画与书法中的行草很相像,一气呵成的笔墨功夫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古人讲究“童子功”,犹如中国的戏曲、武术、医学、文学等,深厚的功夫靠积累。当代人持毛笔的时间虽很难与古人相比,但功夫不会完全输于古人。尤其在人物画上,笔墨的构成方式和审美程式上取得了古人完全想象不到的巨大进步,形成了笔墨演化的重要舞台。吴珍之的笔路随意而大胆,善用宿墨,颇显老辣,能看出大学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所经历的功课。在她一些表现红军老战士的现实题材作品中强化了枯涩的用笔,人物的沧桑感和情感张力迅速放大,让人感觉到女性画家中少有的霸气。

  人物画家基本上都有西画功底,其优势在于造型能力、写生能力较强,而且不易受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分科的思维限制。吴珍之也是,她常与父亲和家人一起外出画风景,在山水村舍中蕴化社会生活的情调。于是,她的另一路作品追求着自然的诗意,人和景和物互相交织,水墨融融,笔路轻松惬意。

  无论是苍老的一路还是柔美的一路,吴珍之的艺术情感始终发端于她对平民生活的偏爱。她旅居过的东南亚、游历过的黔东南、瞻仰过的红色圣地、生活着的日常环境,都有很多让她感动的东西。所以,异国情调、乡土情愫、怀旧情结都会被演绎在同个时期的各类作品中。然而情感的一致使她保持了艺术语言的一致,未曾让她的多种关注纠缠不清,却保持了她宽阔的视野。

  我能感觉吴珍之安静的眼光望着四周,定眸于感动她的瞬间。

  我能体会那管安静的毛笔,蘸着清水透墨,肯定而自由地写去,随着心,没有停顿。

  我当然相信更多的艺术契机正在靠近她,只要她不失去那份安静。


美术报 展事 00052 看到吴珍之 2012-12-01 2814622 2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